(评论)序三 文学依然神圣--序孙建民文集《清风明月》
一直行走在文学的百花园里,我在这儿梦天涯,梦海角,梦蝶是人生,人生是蝶;我也在这里交同行里的花香蜜甜,结天南海北的文朋诗友,识得包括书画艺术界的各路仙客。我的文友书画大师已遍布大江南北,我在这些友朋之中,品着他们的艺术滋味,赏着他们的人格魅力,自有一番韵致在心头荡漾。
有了这般回味无穷的岁月,有了这样惬意的生活,感激的是文学,感恩的还是文学。
文学是一架无私的桥,沟通了思想,所以我们感动;叫通了心灵,因此我们精彩;融洽了情感,所以我们有缘。
有缘千里来相逢。文学是牵缘的手,文学是传情的膊,文学才让林仑博客有了众多的关注,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才显得如此的绚丽。每一位来自长江、黄河流域的脚印,都是一朵朵珍贵的文学之花,缤纷着艺术的天空。
花朵各自呈现出迥异的色彩,芬芳着每一颗不凡的灵魂,我是那只采蜜的蜂,缠绵在百花盛开的美妙园里。
孙建民,就是这花园里其中的一朵。
初识孙建民,但见他热情洋溢,不仅健谈,还总是给人以昂扬的精气神,从他的言谈举止上,以及他风趣幽默的用语言辞间,使人忘却了滚滚红尘里,还有烦恼和忧愁的存在。
孙建民是以饱满的精神迎接着每一天的日出与日落,他胸中充满了阳光的温暖,所以,他是透明的,是光鲜的。
只要心里装满了光彩,人就富有了亲和力,同孙建民相处,人是快乐的,心里明亮的,坦诚的。
行内有句话,说文如其人。后来,读到孙建民一系列的文章,每一篇,每一句,都是那么的清晰、明快、干净、利落,就像颗颗未落入尘埃的晨露,只闪烁大地无私的美。但看孙建民《题大兴善寺》的诗文:印度的三位高僧的因∕引来千年后莫迪的果∕当人类社会迷茫的时候∕都试图在祖先哪里寻找∕寻找解决当下问题的锦囊妙计∕存世1700余年的大兴善寺∕以及天下所有的寺庙∕都是一个主题∕向上向善勿要做恶∕积德积福才会圆满∕古为今用、活学活用∕以民为天、造福百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唯有这样的宗教∕才会绵延不绝∕继续把人类的文明引领……
这似乎是孙建民心灵深处的一种倡导,语言虽朴实无华,但心地坦荡良善让人一览无余。
再细品孙建民的这篇文《诗都西安春盎然》:
樱桃玛瑙红,榴花耀眼帘。郁金黄灿灿,白云飘蓝天。
草坪绿油油,古都绿地添。曲江池漫步,独享此清闲。
城河柳拂岸,啁啾鸟鸣啭。学子书声朗,皓首忙晨练。
潇洒太极拳,舞步弄翩翩。秦腔百戏祖,古韵今重弹。
世界皆惊奇,大唐芙蓉园。大明宫遗址,旧貌换新颜。
素描写诗意,摄影拍瞬间。世园会可待,绿染广运潭。
西部大开发,西安马当先。周秦古韵雅,汉唐雄风传。
鲜花映古都,绿染新西安。人在画中游,风光世人赞!
这首诗,从细微处着笔,扩展到人文底蕴的高厚处,酣畅又淋漓,有股子关中汉子的豪气,给人以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劲头。这既是豪言壮语,也像低吟浅唱,也更是孙建民的人生样态。
《太平峪秋色美如画》,更加再现了孙建民爱美,发现美的细腻情怀。他热爱阳光,也热爱星星和月亮;他爱家人,也爱亲朋,爱同事,爱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读着孙建民的文集《清风明月》,如同一直行进在阳光下,全身充盈着朝气、和气、善气,有着阳光般的仙气。
勤奋加上善于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孙建民的文情有了果实。虽然他的文和句,像花朵一样,开放得还是有点拘谨,不够灿烂,笔法上还略有些欠饱满,并且,在灵性的艺术选取上还需突破自我。
但《清风明月》,这朵花带给我们的淳朴和自然,像马齿苋花儿一样,能悦目,悦身,又悦心。
是文学,就神圣。
----作者,林仓,女,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十大青年作家”之一,《新文学》杂志主编,草根文学网驻站作家,甘肃文学艺术联谊会副会长。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梦想的味道有点甜
- 下一篇:(评论)好人孙兄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