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里的冬至节
冬节搓丸图
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冬至节也叫“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和冬至节有关的民谣,更加衬托出这个节令的丰富多彩。
冬至节是数九的第一天,旧时,人们从这天起开始数九消寒,盼望春回大地。而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当属“九九歌谣”。记载最早的是宋代陆泳在《吴下田家志》中所收录的那首:“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鹭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衲两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在千余年的传承中,虽然有历史的变迁与地域的差异,但九九歌谣的主旨没有变化,依旧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地传递着冬春交接的时令变化。目前仍在流传、且最为广泛的是这首“九九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唱着它,人们便一步一步走出冬天,迎来充满希望的春天。
中国老百姓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冬至吃饺子的来历,据说和东汉名医张仲景有关。为了治疗百姓的冻疮,张仲景研制出了一个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仿照“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取名“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因此便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和“冬至饺子夏至面”的风俗。
冬至风俗包饺子
有民谣唱道:“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这是历代劳动人民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意思是说,冬至如果天气晴好,来年春节将是阴雨天气,道路泥泞;如果冬至是阴雨天,则春节将会是晴好天气,人们穿的自然就是干净利索。这首民谣是否准确(应验与否),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到时留心观察。
“冬至月头,卖被买牛;冬至月中,日风夜风;冬至月底,卖牛买被。”意思是,冬至日如果是在农历十一月上旬,就是暖冬;如在农历十一月中旬,则会多风;如在下旬,这个冬天就会十分寒冷。这首民谣同样是劳动大众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总结而成的。
“冬至百六是清明。”这句民谣明确地告诉我们:从冬至那天数起,过106天就到清明了,那可是“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春天啊!这句民谣准确地推算出,从冬至到清明的时间。不仅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渴盼,同时还提醒人们勿忘农事。趁冬闲时节,早为明年的春耕做好准备。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在民间,多以中午门前的日影为“测标”,于是便有了“过了冬,一天长一葱”。而汉唐以后,皇宫的宫女们流行做女红。冬至后,因为白昼渐长,宫女做女红时,每天要多用一根线,因此便有了“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民谣。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这句广泛流传的民谣用了极为形象的比喻,说明从冬至这天起,人们开始在饮食上注意补养,即冬至进补。人们普遍认为,冬季吃的好,身体才会棒。来年春天,才能够有好体力应付农事。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关中农村“二月二”趣俗
- 下一篇:在长安过年去哪看社火、逛庙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