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农村“二月二”趣俗
“二月二,龙抬头”。其时正当阳历三月初,处于节气“惊蛰”前后。“春雷响,百草兴。”天气变暖,河水解冻,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草木开始发芽。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据说这天,沉睡了一冬的龙要开始抬头了,所以又叫“春龙节”、“龙头节”。这天,在关中农村更是流传着多姿多彩且生动有趣的饮食、生产和生活习俗。
饮食习俗
俗信,从前一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家家不能动干锅,即不能烙馍。到了农历二月初二这天,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老龙抬头,大地回春。农村家家户户炒苞谷豆、黄豆、棋子豆。从这一天起,人们可以烙馍了。
“二月二”这天,关中地区有爆米花、炒苞谷豆、炒黄豆、炒蹄趾蛋等风俗。炒苞谷豆或黄豆,讲究要把豆子爆成开花状。蹄趾蛋则是将削面先切成条状,再切成小块块,形状就像牲口的蹄趾,所以叫“蹄趾蛋”(也有人称“棋子豆”)。二月二的一大早,就听见一片爆米花、炒苞谷豆的声音,类似鞭炮一样,持续不断。人们以此来庆祝龙抬头,也是为龙献上一份珍贵的食品。爆米花、苞谷豆、蹄趾蛋(棋子豆)等,既给在家的人吃,还要留下一部分送给至亲,同时也要给远在外地的家人捎寄一些尝尝。
吃炒豆豆也叫“咬虫”、“咬蝎子”、“吃蝎子尾巴”。俗话说:“咬了虫,牙不疼。”这种风俗流传在关中民间的不少地方,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把供奉于神灵前的献糕——像蝎子、蝎子尾巴的花馍,切成碎块,在锅中烘干,让小孩子吃。认为这样可以杀死肠道中的寄生虫。
为什么要在“二月二”这天爆米花呢?这里蕴含有一个“金豆开花”的神话故事。传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于是,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到了来自人间的哀号,并看到无数人饿死的惨景。为了救黎民百姓,龙王违抗了玉皇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皇得知,勃然大怒,将龙王打下凡间,并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上立了碑,上面写着:“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宵阁,金豆开花方可归。”为报救命之恩,人们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那天正值二月初二,人们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醒悟:这金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大家商量好,家家户户就一起开始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是百姓在救他,于是大声向天上的玉帝喊:“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这时,玉帝一看人间,果然是金豆花齐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重回天庭,继续向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年二月初二,人们就爆玉米花吃,这也寄托了普通百姓渴求五谷丰登的理想和愿望。
“二月二”这天,有些地方则流行吃春饼。过去的生活条件可不像现在,想什么时候吃春饼都能吃上,那时只有在“二月二”这天,人们才能吃上春饼。因为“二月二”是春龙节,吃春饼是吉庆、喜庆的意思,所以,再穷苦的人家也会摊几张饼的。只是,白米细面的春饼大都是有钱人家的“专利”,穷人只能把苞谷面磨细,然后在平锅里摊几张煎饼,权当春饼食用了。家境好一点的也会吃荞麦面做的饼,饼中卷的菜里搁点猪肉、油渣子和炒鸡蛋;而普通人家卷点萝卜丝和豆芽菜就很知足了。
“二月二”这天,一些地方还有烙“龙鳞饼”(用麦粉做成类似龙鳞的饼子)、吃“龙须面”(用麦粉擀制又细又长的面)风俗。俗话说,“二月二”吃了“龙鳞饼”,全年不受冻;吃了“龙须面”,全年体康健。
生产习俗
在“二月二”这天,草木灰成了抢手货。人们把草木灰撒在屋子的周围,谓之“打围墙”。据说穿山甲特别害怕草木灰,从来不敢压它碰它。“二月二”这天,人们用簸箕装上草木灰,沿室外抖撒,边撒边说:“二月二,灰簸箕,虫虫蚂蚁飞过去。”据说这样做,可以使毒蛇虫蝎不进屋。二月二这天的黎明,有些地方的人们则端一簸箕草木灰,用擀杖敲门,围绕屋子周围转一圈,意为防虫消毒。有些地方则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以炉灰围宅舍,以避邪、虫入户。并将枣花馍、鱼头馍等分给全家老幼食用,图个吉利。另外,也有地方认为,“打围墙”有阻挡洪水的妙用。
每年农历二月二,有些农村还有“围仓囤”的习俗,即用草木灰在自家庭院里撒成若干个囤状的图案,名为“围仓囤”。此俗自唐宋时代就有了,陆游诗云:“处处遥闻打囤声。”有的地方还在囤状图案的外沿,用灰撒成梯子形状,意思是仓囤高、蓄粮满,预兆丰年。也有的地方在“仓囤”的中间,挖一个小坑,把粮食放入坑内,并在坑上放一块石头、砖头或瓦片。儿天后,看什么种子先发芽,就说明当年什么丰收。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说的就是“围仓囤”这个习俗。
草木灰还有一个“引钱龙”的作用,此乃农村中流传的一种古老习俗。“二月二”一大早,主人家用簸箕盛上草木灰,来到井旁,将灰撒在地上呈一条龙状,这条“龙”要一直延伸到水缸旁边,“引钱龙”意为龙能给人们带来金钱、财富。
有些民间在“二月二”早上打完“灰囤”(仓囤)之后,家家户户会打着龙灯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后便点灯、烧香、上供,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是希望当年没有旱灾,雨水丰厚,庄稼丰收。
生活习俗
一直以来,民间流行“正月不理发”的习俗,也就是说,正月里,头发再长也不许剪掉一根。而“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因此人们认为,如果这天理发就是在“剃龙头”,大吉大利。“二月二”当天,给男孩子把头剃光,意思是让男孩子像驴去掉鞍子一样轻松、愉快地生活。人们把这种习俗叫做“黑驴揭鞍”,有的地方则称“龙剃头”。旧时“二月二”的一大清早,理发的师傅就在街头巷尾大声吆喝“剃龙头喽!剃龙头喽!”不一会儿,“剃龙头”的人就排成了长队,理发的师傅自然喜笑颜开,这一天挣的钱有时相当于干一个月的工钱。
有的村子在“二月二”这天要表扬勤劳勇敢的妇女,宣讲她们生活、劳动的先进事迹;同时,也要把“懒婆娘”抬出来,大家哄笑一场。不过,“懒婆娘”不是真人,而是用纸糊的假人而已。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提醒人们:正月已经过完,繁忙的春耕生产活动就要开始了,人人都应该精神抖擞、勤奋地干活。而绝不能像“懒婆娘”那样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二月二”前后,在关中地区还有一个自唐代就形成的“挑菜节”。农历“二月二”前后,天气转暖、草木发芽,农村妇女、儿童等便手提竹篮篮、带上小铲铲,三五成群地去田间地头挖野菜。现代戏曲《梁秋燕》中有一段戏就把此风俗描绘得活灵活现。人们把挖来的野菜窝成酸菜,俗称“浆水菜”。吃面条时不调醋,而用浆水,这种面叫“浆水面”,是关中地区传统的风味吃食。
“龙抬头”这天,大人会给儿童“佩龙尾”,就是在孩子的身上挂一块红布或者麻坯子,主要是希望龙王能保佑孩子身体健康,一切平安。
“二月二”,嫁出去的姑娘也是十分欣喜,因为这天,她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娘家住一天,这种习俗叫“住春”。不过,不管住在哪里,女人都要特别注意一点,这天不能使用针线,“以免伤到龙眼”。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