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浅析诗经名目《国风•周南•关雎》
《诗经》为周代诗集。传为周代史官所采集,是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文献,后经大文学家、教育家孔子删改编辑而成。它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共收集305篇。宋代史学家郑樵释:“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国风·周南·关雎》为其“风”中诗歌名目,可以看出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具体事件的叙述过程。
诗名中的《国风》,传“风”为十五国风,是自然界的民俗风情,即谓之国风。前人进一步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这是来设定一个大的范围层面。
其中《周南》,字面释意:周,国名。南,南方,即南方周之诸侯国。据毛《序》释曰:“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自北而南也。”就是说《周南》诗是周公推行文王教化的诗,其教化过程逐渐向南发展。
这里的《关雎》就是具体到诗歌所要讲的事件本身。说的是雌雄两只水鸟在河边沙滩草地上嬉戏呜叫着,衬托出一对青年男女在河岸边求爱的情景。其《关雎》诗歌是在《国风》和《周南》的框架范围之内所自然流露产生的。
这里着重分析一下《周南》,因为有一些人在疑惑周南是否就是指我们国家中的南方?或认为是在西周都城的南面某地?其实字面意思和诗意差矣。
《周南》和《召南》是《诗经·国风》中的前两部分,共25篇。而周、召二字分别代表着周公(周公旦),召公(召公奭)。
宋朱熹在《诗经集传》中注:“辟国寝广,于是徒都于丰,而分岐周故地以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说明周起于岐山,扩张辟国,建国都于丰京之地,将岐山故地分封给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位。
据陕西省周原文化研究员张华先生编著的《周公庙与周文化探索》中述,谯周《古史考》云:“以太王所居周地为其采邑,故曰周公。”另考注《史记·鲁周公世家》《索隐》亦云:“召者,畿内采地。畿始食于召,故曰召公。或者说以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召地,分爵二公,故诗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阳,故言南也。”可见,周南、召南皆指岐山之南(领地)。又据马瑞辰《毛氏传笺通释》考证,采邑不得名为国风,编诗人称之为周南、召南。
据《周公庙与周文化探索》中讲述:“在钟毓龙《上古神话演义》有这样一个传说,一日早,大司徒上朝奏帝舜曰:京城蒲坂之东有一个大泽,方五六百里,本来是山海极东的一个最洼之处。山海宣泄,因此变成了一个盐湖(现在山西省永济县、运城县之间),四围居民就拿这湖水晒盐,每到夏天,南风大起,则出盐甚多。唐虞之世,盐利并没有收归官有,任百姓晒取买卖。大司徒因见连日南风大盛,盐出甚多,所以报告帝舜。帝舜非常欣悦,这时正在弹琴,吹着南风,不禁想到,遂作《南风歌》一首,谱入琴弦之中,弹奏起来,其词曰: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舜又作《南风之操》,对这种南来薰风,即长养之风大加倡导。这种南风可以解忧富民,固本强国。”可见周公、召公在先王之封地行采邑之事,把周代先王的美德比做春天里和煦的惠风加以颂扬,身体力行贯彻先祖遗风并发扬光大。
而今我们所讲的春风、和风、惠风、国风、家风、作风、风气、风格、风韵、及惠风和畅、风清气正皆应由此而来。而周公、召公分别在推行文王教化的同时,承前启后,代表着各自承传下来的风范,并形成了自家的风格。这种“风”流传的区域和范围,包含着对人们教化的领域和程度。可以看出史诗采编者将其归纳为两个序列,命题为周南和召南。周南便是这其中的一个序列部分。
凡雨/2014年10月15日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西周文王灵台是中华民族的根基
- 下一篇:(散文)踏进天门访秦岭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