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马务村 清末刑部尚书薛允升的故乡
马务村田野中的石旗杆
被荒草遮盖的清代石碑碑头
村里的古塔
散落在村街边的石头
薛家祠堂的石质莲花底座
薛允升墓地的神道碑
位于沣河西岸的马务村,原本是长安区高桥街道的一个普通村落,但在一百多年前,村中曾走出过一位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刑部尚书薛允升,马务村也因薛尚书而在当时的西安城南名声大噪。
曾是沣河西岸放马的滩涂
马务村属长安区高桥街道,位于沣河以西,高桥街办南3公里处,临近马王街道。现有人口2600多人,可耕地有4000多亩。马务村分为南北两个堡子,南堡子包括老堡子和寨子,北堡子有北门、后村和围墙村。
马务村口的石碑上刻着村史,村子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宋代《长安志》记载,当时村名为“四马务村”,明代更名为马务村。清嘉庆时,村子分为南北两个堡子,后统一村名,清末曾担任刑部尚书的薛允升就出生在这里。
马务村的形成年代要追溯到约一千年前。《长安百村》马务村一文的作者吕胜利考证,“务”是北宋时为了抵御西夏,在后方建立的各种军事物资供应基地,称“营田务”。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朝廷成立陕西营田所,开始抽集壮丁在今天马务村一带开辟荒地,养马屯田,同时生产粮食供给前方战事。
根据文献记载,马务村最早时是一片荒凉的滩涂,这里临近沣河,是沣河河滩地,水量充沛,野草繁盛,非常适合放牧养马。59岁的薛永平曾担任过马务村的村支书,他对故乡的历史和古迹颇有研究:“马务村所在的沣河西岸这一带,地名都与养马屯田有关,比如,饮水坊、东马坊、西马坊、槽坊、屯铺等等。”宋《长安志》记载:“四马务,在县东南二十余里。地凡三百七十余顷,南渡渭河,庆历中为营田,寻罢之。其后为民占有,不复归有司。”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马务村逐渐从放马的滩涂草地,演变成为以农业种植为主的村落。马务村先后归属丰邑、西乡管辖,清嘉庆年间,马务村也称“张旺里”、“后五甲”、“马务廒”。
薛永平说,马务村过去有城墙,城墙四四方方,仅有一座北门,门上有城楼。这座城墙是由冯村人柏景伟奉旨在关中农村筑城时修建的。过去城楼上有土炮火药,城外有护城河,河中有水有鱼,河边还有成片的芦苇。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逐渐废毁。村中的自然村“寨子”形成较晚,相传是左宗棠部队的伤员住在当地而形成的。
薛家“五门”的彩楼富丽堂皇
马务村的居民多是移民至此,村中以薛姓为主,约占村中人口的80%,相传薛姓祖上从山西大槐树迁来。薛永平说:“村中薛姓虽多,但并不是一宗,大致分为‘五门’薛家和普通的薛家,我这个‘薛’属于普通的薛姓,和大户‘五门’薛家同姓不同宗。”除了薛姓,村中还有很多小姓,村人将这些姓氏编成了顺口溜:“张王赵刘李,沈康仰庄黎,范门许笪吕,宋茹邓石余。”
说起薛家“五门”,村中无人不知。薛永平说,大约在明清时,马务村薛姓有五个兄弟,各称一门,这五门兄弟都因经商发家,他们精明能干,生意越做越大,后来又捐了官,有钱有势。明清时,薛家的生意以“焕兴堂”为商号,在西安、咸阳、周至等地都有商号,据说,当时西安解放市场,就有薛家的商号。
薛家“五门”大多居住在马务村的北门,过去,这里是马务村的富人区,那时候村里的普通农户很多都居住在麦草棚,家境好些的,房屋也只有三五层砖做墙基。而薛家五门人的住宅都是砖木结构,大多用石条做房基,都是一砖到顶,有的还有二层的“彩楼”。薛永平说:“五门的房子地面由青石条铺就,彩楼里的大格子木窗镶嵌着玻璃,非常奢华,普通农户人家无法想象。你们要是早几年来,还能看到村中薛家的老房,这些年逐渐都盖成了新式的楼房。
残存的石牌坊见证村子历史
马务村北有五门薛家的祖坟,这里有一座石牌坊,村里人叫“牌楼儿”,石牌坊立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据说,当时“五门”捐官,因此有了这个牌坊。薛永平回忆,石牌坊坐南向北,由青石雕刻组装而成,做工细腻、精巧,牌坊顶部镶有石匾,其正面楷书“奉天诰命”,北面楷书“龙章宠赐”,上款“诰赠奉直大夫乡饮介宾薛生蒲坊”,下款“敕命道光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宝”,牌坊前有两根石“旗杆”,“文革”时,牌坊遭到破坏,仅存石质框架,
过去,“五门”薛家有一座祠堂,修建于清道光年间,后来祠堂毁坏。据说,薛允升赴京赶考时,就是借用了家中重修祠堂的经费,所以他念念不忘重修薛家祠堂。清末时,薛允升之子薛浚出资,重建了祠堂。祠堂占地十余亩,富丽堂皇,颇为壮观。门口有旗杆,正门宽阔,有木门槛,里面青砖铺地,正殿五间,内挂慈禧手书福禄寿牌匾,里面还供有几道圣旨。民国时,薛家祠堂成了乡公所,祠堂南侧,还有办公所和炮楼,著名共产党人张周勤就曾被关押在这里。当时,祠堂也是沣西第一小学所在地,解放后,小学改名马务小学,村中会议和活动,也多在这里举行。1971年,学校迁走,从此薛家祠堂的老建筑逐渐毁坏,直到荡然无存,现在,村中还散落着一些石构件,就是当年祠堂所用。
马务村西还有一座土黄色的砖塔,塔高5米左右,是四棱尖顶的古塔,据说是为一位老和尚圆寂而建,塔上有碑文,据村中人说,这座塔过去是圆柱形,乾隆年以后多次翻修,成了现在的模样。村中还有供奉刘关张的大庙,几进几出,曾是村中经济文化中心。
薛允升秉公办案不畏权贵
薛家五门世代经商,到了清代晚期,五门中的第四门出了一位官至从一品的刑部尚书薛允升,使得马务村这个小村在当时的西安城南郊一带名声大噪。
薛允升的父亲、祖父都是村中的文化人,薛允升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字克猷,号云阶,咸丰六年(1856年)中进士,历任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署漕运总督、刑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薛允升在为官的41年中,有30多年都在刑部任职,他执法公允,深得朝廷信任,每当遇到疑难或重大案件时,常常受命审理。
光绪十九年(1893年),73岁的薛允升被升为刑部尚书,成为主掌全国司法和刑狱的高官。然而,秉公执法的薛允升也因此而得罪了权贵。1900年,专门伺候慈禧太后的太监李苌材等擅自出宫,在前门外戏院滋事,犯下人命,且仗势拒捕,薛允升秉公执法,不顾太监李莲英和慈禧太后的说情,将李苌材斩首示众,这使得慈禧大怒,将他贬官。薛允升愤而辞官,返回故里。老臣薛允升不怕得罪慈禧而秉公办案的事情震惊了朝野,也成为他为世人称道的佳话。薛允升返回故乡后,与乡里集资修建了沣河大桥,取名高桥,也就是今天长安人说的西高桥,现在高桥街道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和皇帝都逃亡到西安,慈禧在赐死刑部尚书赵舒翘后,又把薛允升召回任刑部尚书,当时薛允升已81岁高龄了。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薛允升随驾返北京途中,病逝于河南。薛允升去世后,朝廷赐恤加赏,灵柩由西安城北门进入,过钟楼而出西门,停柩在籍数月,供官员和百姓凭吊,之后,灵柩归葬马务村薛家祖坟,薛永平说:“薛允升的墓冢就在村中,过去神道两旁还有石羊、石马,然而现在已经遗失。墓冢也多次被盗掘,随着村中土地一点点地平整,坟冢现在也看不到了。薛允升的儿子薛浚居住在北京,其后人与村里人失去了联系,现在村中的薛家后人,很少有人能说清薛允升和‘五门’的历史了。”薛允升的墓志铭是清末名儒咸阳人刘古愚所写。薛允升墓碑毁于“文革”,现在薛家后人薛忠孝门前,还有一通神道碑,碑上刻文:“皇清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紫禁城内骑马重赴鹿鸣筵宴刑部尚书薛公神道碑”。
薛允升著有《读例存疑》、《汉律辑存》、《唐明律合编》、《薛大司寇遗集》,因此也是晚清著名的法律学家。他深知刑律之事关系民命,责任重大,不仅要精通法律,还要善于剖析案情,所以他刻苦钻研刑律法典和历代案例,以至于同僚中每有疑难问题,都愿向他询问,他所拟的文稿,别人很难改动一字。村里人说,薛家后人多出大学生,也有好几位秉承了薛允升的遗风,在法律界颇有成就。
民间记忆
薛老爷
是赵舒翘的舅父
马务村人都把薛允升叫“老爷”,薛永平说:“村中人只要说起老爷,就专指薛允升。据村中人世代相传,薛老爷相貌清瘦,秉性温和,器宇凝重,办事干练,他精通法律,知识渊博,善断疑难案件,而且为人正直清廉,名声很好。薛老爷对待乡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每次返乡,都要在村外停轿,步行进村。”
薛允升与另一位西安名臣赵舒翘是甥舅关系,而且巧的是,他们二人都在1901年辞世。薛永平说:“赵舒翘是长安大原村人,他与薛允升是远方亲戚,兰州大学有一位专门研究赵舒翘的学生曾来找过我,据他研究,赵舒翘把薛允升叫舅父,所以,赵舒翘在官场的升迁,与薛允升的关照有一定关系,而且,赵舒翘刚直不阿的性格,也与薛允升的教导和影响有关。” 文/记者赵珍 图/记者 尚洪涛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子戏自述
- 下一篇:(词赋)水龙吟.甲午中秋纪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