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平等寺结缘周灵台
在西安沣河的西岸,秦渡镇以北约两里,距沣河约两百米的地方有一座约14亩地的高坎夯土坡塬地带,上面殿堂矗立,紫气缭绕,是为佛教寺院。相传,这里就是著名的西周丰京“灵台”遗址,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今,上面有一座佛教寺院,是为唐代时建造的“平等寺”寺院,也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平等寺僧侣、尼姑更迭不断,在弘扬佛法的同时,没有喧宾夺主,依然以“文王阁”为主殿的布局,佛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处融洽,且尊重文王为主神。千百年来,起到了对西周故址的保护作用,也起到了对周文王理念的宣传作用,这种善举被唐王朝以后的历代官府所认可,也被周围村民所接受和敬仰而香火不断。
为什么一个外来的宗教能够登上中华民族的发详地“灵台”遗址,堂而皇之地设立道场,且千百年来被人不们所接受呢?
先说一下周文王灵台建造的年代和作用。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末年,即约前1046年,周文王从西歧封地来到沣河岸边的关中平原,他灭掉了在户县一带的殷商诸侯国国主崇侯虎。在沣河西岸建立了以“丰京”为国都的西周王朝,他推易经、演八卦围绕“丰京”建“三灵”,即:灵沼、灵囿、灵台。以此作为根据地而向东进发,实现灭商建周之大业。据《诗经》曰:“王在灵沼,于轫鱼跃。”毛传释语为:“灵沼,言灵道行于沼也”。灵囿为以灵沼为核心扩展了七十里的范围,后人据此又称:“灵囿,言灵道行于囿也。”据元代《类编长安志》中郑玄注云:“文王立灵台,而知人之归附;立灵沼、灵囿而知鸟兽之得其所。”可见,灵台是安抚民心,政心、军心的重要标志设施。长安文史作者王作兆先生在其《长安史迹纪略》中述:“当时商都朝歌、周之西岐和甘肃已有灵台,丰京的建立表示当时周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在这里建造灵台表示国家机制的完善。”据《诗经·大雅》载:“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可知在文王号召后,百姓都积极自愿地卖力营建,并以此而感到荣幸和自豪。因此,《孟子·梁惠王》中有:“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其谓台曰灵台,其谓沼曰灵沼。”足见周围民众对文王理念的拥护和支持。
再说佛教。佛教是外来中国的宗教,相传是来自古印度,是佛祖根据自己对宇宙人生的了解和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寺,是古代朝廷机构部门的名称,用以接待远道来客的机构,如佛教传入中国后,来往僧侣较多,唐代最为盛行;于是就有“大慈恩寺”、“兴教寺”等专门专业机构来处理。久之,寺便成了佛教道场的专属地和专用词,人们便已习惯以寺谓佛法道场而称。
可知“寺”为朝廷级别,另有“院”和“庵”便是其各地和民间的分支机构,级别固然要比寺小。可想而知,在唐朝佛事盛行的时期,在离西京长安城不远的周边设立寺院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据传,佛教传入中国后派别较多,大致上大乘经典可分为八大宗派,即: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后来为免遭各持一词,自相矛盾,也便于统一传教,统一管理。便集中以《大正藏经典》为准,简称《大正藏》经。据载佛在对“莲花”论述的同时也讲到了“平等”。所谓“平等”即曰:“众生平等。”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虽然这个平等是指学佛法上的“平等”,也可见“平等”是佛祖重要的教义之一。
一般情况下,佛法道场寺院多设于远离尘世而幽静的高山小峡谷之中,故有“山门”之称。只因周代至唐代时已过1千多年,而西周“丰京”遗址历经战乱,早已物是人非,宫殿楼台亭阁早己不复存在,灵囿之中的功能建筑辟雍学府净地和明堂议事大殿早已销声匿迹,唯有灵台故址土堆台基犹存,成为人们怀念瞻仰西周天子周文王的圣地。因此,要说高的话,西周天子能与天对话的灵台当然是至高无上的;民国以前古平等寺有副对联讲:“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足显其寺院所居位置的高度非同一般。
寺院建在山里还取其宁静和干净之意。唐时,周灵台远离繁花的唐代都城四十里,早已荒基萧然。这里历经战乱,周围村庄希少,人迹罕见,不失为一方宁静之地,加之,周文王灵台也不失一方净土,在此开办寺院,也可以让外来西域的人了解中原西周的文化,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
周文王的理念是:仁德资治,自已愿与民同乐,天下人皆平等和谐相处。而佛法的理念是:“众生平等。”尽管讲的是法理上的平等,但还是同周文王理念有融和之处。因此,明智哓理的佛徒,对周文王起了敬佩之心,把文王理念视为同出先圣,加以保护和供奉,取其寺院名为“平等寺”。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法慈善的包容性;也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住在附近阿底村的我的外公童怀政,为何要把孙中山讲的“天下为公”四字而写在了灵台文王阁门顶的道理,他把一位近代革命家的思想和远古圣人的理念巧妙地联系起来,使历史和现实在这一神圣的高地交融汇集,彰显出“平等寺”鲜明的主题。可谓他博学多识,读来意味深长,使人明白其中些许道理。
文/凡雨/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小小说)马大水传奇
- 下一篇:(评论)与德为邻之幸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