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捐书超7000册 长安区周文敏家庭获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周文敏与长子周养俊、三子周折、四子周正交谈读书心得张金祥 摄
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大会19日在京召开,西安市周文敏家庭获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的全国书香之家殊荣。消息传到长安区后,熟知的人都说选得准、选得好。87岁的周文敏说,爱读书让自己和全家人都受益无穷。作为爱书人,他不仅带领全家人用“加法”多读书,还运用“减法”向社会捐赠书籍7000多册。
那么,这个书香之家的“加减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离休后走山探庙搞学术研究
周文敏出生在长安县师村,在旧社会,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6月,当党的宣传工作者首次在村头庙会上宣传革命时,周文敏读了散发的革命“小册子”后,就当即报名参加革命。工作后,爱读书的周文敏不断用新文化、新知识来提升素养,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
1989年,从长安县统战部正部级调研员的岗位离休后,他利用所学宗教知识和终南多寺院的优势,访名家、进深山、探寺院,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了《长安佛寺》一书,是最早系统介绍终南佛教和西安旅游业的读物之一。
后来,他感觉原版书不能充分反映飞速发展的时代风貌了,就开始着手该书的修订工作。没料想,这事一干就是10多年。在此期间,他边精心伺候卧病在床的老伴,边坚持读书写作,发动儿子搜集资料、拍摄照片,动员外甥抄写稿件,克服了不懂电脑、交通不便等种种困难,《长安佛寺》修订版2008年6月出版了,事迹引起海内外多家媒体的报道。
2010年,他将离休后发表或未发表的生活随感和诗词歌赋汇集成《八十抒怀》一书。2011年,84岁的周文敏被陕西省作协吸收为会员。
从一人读到全家都爱读书
受父亲的言传身教,老人的四个儿子全都爱读书,并因读书而收获颇丰——
大儿子周养俊读书之余坚持创作,从市电信局钟楼分局一个最普通的架线工成长为陕西邮政公司的高管,并身兼西安邮电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邮政作协副主席、省作协理事、省职工文联副主席、省职工作协主席、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务,已出版12部文学作品集,是冰心文学奖、柳青文学奖的得主。
二儿子周旭,刚参加工作时在企业当普通车工,因工余坚持读书并自学绘画,从工厂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西安晚报社当美编,后被国务院部门借调到北京工作。著有《江上青烈士》《陈云》《习仲勋》等连环画作品,担任有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等多个兼职,获得过“三秦英才”、“国学杰出贡献奖”等殊荣。
三儿子周折,下乡招工进入兵器205所,本是研究室一名普通助理员,读书自学考取大学学历,现已成为全国兵器工业系统响当当的“一支笔”,同时出版十多部文学、理论专著,屡获全国产业新闻、陕西省好新闻等奖项,以及陕西省读书成才先进个人、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
四儿子周正,是原长安县首批公开招干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公安干警,少年时即随著名画家杨晓阳和二哥学国画。在工作之余数十年坚持不懈,其国画作品曾在《北美时报》和省内多家媒体发表。
让书走出家门让更多人受益
周文敏爱读书的精神不仅影响和鼓励着儿孙,还感染着身边的许多人,就连他家聘请的家政服务员在闲暇之余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还学会了写诗。老人说,自己和孩子们的成就,都是读书的“加法”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是,周文敏始终认为:书的社会的财富,虽暂住在自己家,但总归要回到社会。书只有走出自家的门,才能让更多人受益。这,就是他的“减法”法则。
近年来,老人向社会捐献藏书数百本。和父亲一样,受益于读书的周家四个儿子,也一直在用各自的方式做着与书有关的公益事业和爱的奉献。长子周养俊曾向师村小学、西安邮电大学、陕西省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多次捐书,累计达5000多册。次子周旭为师村小学捐书2次,累计近千册。三子周折先后向秦川幼儿园、陕西省图书馆捐赠书籍,并通过省图书馆向贫穷山区学校捐赠书籍近千册。
采访结束时,周养俊透露:因师村老家迄今还没有一个图书室,所以父亲正在努力实现一个夙愿,计划把大家庭富余的书集中起来,为师村建一个图书室,从而实现“以书济人、以书育人、以书化人”。记者 章学锋
爱书人档案
年龄:87岁
职业:离休干部
爱书格言:千好万好,读书最好!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红五月喷泉园诗歌朗诵会26日在西安举行
- 下一篇:群贤毕至共话长安情长安魂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