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
在苏州,我念及最多的一位古人就是唐代诗人韦应物。
韦应物是长安人,曾任苏州刺史,活跃在唐玄宗后期,当时的盛唐气象犹存,但已然颓废。韦应物年轻时曾为玄宗皇帝的侍从,以骄奢纨绔出入宫闱间,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玄宗遁蜀避难期间,韦应物失职流落。等玄宗皇帝大行之后,韦应物彻底失去了从前的恩宠,这时期的他才开始重新反省自己的人生,由此“折节读书”。
公元788年秋天,韦应物就任苏州刺史。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20多年,但唐王朝积患难除,元气大伤,朝廷紊乱,军阀猖獗,天灾人祸,民生凋敝。这种历史背景下,韦应物本可退隐山林,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不忍心这样做,他抱病到苏州任上,直至公元792年,他带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溘然长逝,年仅55岁。
对韦应物,让我念及的主要有三点:一是“邑有流亡愧俸钱”的思想。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时,不时反躬自问,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当时民生的疾苦。在任三年,理赋税,勤政务,矜老疾,话艰困,根据地方实情呈报朝廷减免税赋,还经常上山下乡鼓励农桑,可谓是百事操劳、呕心沥血。作为一任地方行政长官,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常常体现在诗词中。
他曾以蔬菜瓜果宴请过当地名士顾况等人,并以诗相酬,曾写下《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五言古诗。其中有这样两句:“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意思是自己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却没有看到人民生活安康,感到很自愧。他的这种自愧自责在另一首七律《寄李儋元锡》中表露得更加深刻。“去年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出身于关西望族的韦应物,历任过数州刺史,能有如此境界,实属难能可贵。宋代大儒朱熹就非常称赏他的这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盛称“贤矣”;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也称此句为“仁者之言”。
二是韦应物对妻女的情义。韦应物早年丧妻,膝下两女。他对亡妻的感情令人泣下。《全唐诗》中有一首他悼念亡妻的五言古诗《伤逝》,“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衰妻之痛,摧人心肺。面对失去母爱的两个女儿,韦应物怀着对妻子的爱,忍痛含泪扶养女儿,与女儿相依为命。这是诗人高尚品格的一个佐证,是历代高官显贵难与匹比的。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诗人为大女儿送嫁的诗篇《送杨氏女》:“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送别相依为命的女儿,其复杂、痛苦的心情跃然纸上。然而痛苦中的韦应物仍不忘嘱咐女儿:“安贫守俭,莫期待完备的嫁妆,要孝敬公婆,言行自律。”在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清廉正直,重情重义的官员;看到了一位好丈夫和好父亲的形象;看到了韦应物高洁的另一面。
三是清风两袖朝天去的情怀。韦应物忠于职守,忧国忧民,当时深受朝庭器重,百姓拥戴,他连任三州刺史,在任苏州刺史三年时间里,已重病难复。他辞官离任回乡,然而,他竟连路费也没有, 只有“仁贤忧斯民,贱于甘所役”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寄情山水是韦应物一生的渴望,但一直苦无机会。他在《东郊》一诗中曾叹道“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可见其一直以政事为重的。辞官后,他寄住在城外的永定寺里,自己租地耕种养活自己,两年后因贫病而死。有人也许会问,堂堂一个刺史,又是那样勤政爱民,对他的离任后的窘境难道苏州人就漠不关心?问题是韦应物离任时谁也没有告知,悄悄离开的,既没有告别宴会,又没有张榜告示,一个人躲起来,怕的就是惊动当地百姓。后来百姓知道了,都非常感动,纷纷去探望他,却都被他谢绝了。
在苏州三年,苏州的百姓对这位关注民生的“市长”自始至终爱戴有加。正是因为他也爱苏州,了解苏州,爱苏州的子民,苏州也接纳了这位陕西人,称他“韦苏州”。 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刘禹锡、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牛老爷社火的生存法则
- 下一篇:“首届长安书法作品展”昨开展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