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六院:陕西长安航天动力的金色故乡
航天科技六院:陕西长安航天动力的金色故乡
――航天科技六院书写的航天液体动力传奇
■ 保持百分之百成功记录。据某权威统计机构的一项研究显示:造成国际航天发射故障的原因,有38.5%是由火箭发动机所引起。而六院研制生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参加历次运载火箭发射和导弹系统飞行试验一直保持100%的成功记录,同时在试样阶段后发动机大型试车的成功率也一直保持100%。
■ 绿色环保“中国心”。六院研制的百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是我国无毒、无污染、单台推力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国家。
■ 战胜三次特大洪水泥石流。六院于1980年、1981年、1990年遭受三次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曾有外电惊呼:中国的一个火箭发动机基地从地球上消失了!六院人提出“自己干、三不变(任务、经费、交付时间不变)”,创造了重灾之下队伍不散、生产救灾双胜利的奇迹,被誉为“艰苦奋斗的楷模、无私奉献的榜样”。
■ 440多万公里搬迁零事故。六院于1993年搬迁到古城西安,工业民用搬迁车辆行程440多万公里,相当于单车绕地球110圈,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同时按期完成了西安新点的投产和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实现了“打着红旗进长安,进了长安更高举”的庄严承诺。
■ “亚洲第一台”。六院拥有亚洲最大的常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和亚洲最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台,同时还有全国规模最大、系统最全的泵水力试验室,全国最完善的阀门液流试验室,全国唯一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基础理论研究室。
发动机100%成功的传奇
去古城西安采访,乘坐的是北京到延安的列车,当列车缓缓驶入西安时,列车员开始通过喇叭介绍西安的特色所在:大雁塔、兵马俑、半坡遗址……说到最后,竟有这样一句让我们颇感亲切的话传入耳中:“还有航天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基地。”
这个研制基地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如果你要从火车站打车到六院,说“六院”司机可能不知道,但一说“067”,你就别管了,一准儿把你送到。
如果说固化在出租车司机脑海中的“067”只是一个地名的话,那么固化在六院人脑海里的“
说起创业的历史和为中国航天发展做出的贡献,六院人常有四大自豪感在心中:大山里创业、古长安发展、中国航天动力之乡和火箭发动机成功率的百分之百。
1965年,从四面八方抽调来的人们,汇集到陕西秦岭南麓的一条山沟里,开始了研制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历程。1993年,他们告别大山,移师古城西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开始了第二次创业。40年来,他们研制了推力大到120吨,重量小到
今天的六院,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和专业抓总单位,是下辖9家研究所、工厂和实体,控股一家上市公司(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公司)的航天液体推进技术专业研究院。2005年,六院总收入达到13亿元。
院长谭永华在谈到六院的发展时说,在“十一五”及以后的发展中,六院将围绕航天未来发展的需求,加快新型发动机的研制,不断拓展新的领域,打造优质可靠的航天动力,做强做精航天产业。同时,要加快经济发展,以核心企业和主导民品为带动,做大做强民用产业,到2010年全院实现总收入80亿元。
在与六院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的交谈中,记者知道了他们心中的所思所想,虽然林林总总,但永远保持火箭发动机的百分之百成功,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和追求,砸什么也不能砸了金牌火箭发动机的牌子!
两座试车台见证动力技术的跨越
六院有两座大型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一座是位于秦岭南麓一条山沟里的常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一座是位于西安南郊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台。
两年前,当记者首次钻进秦岭南麓的那条山沟里,第一次观看常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时,曾被那种地动山摇的气势所震撼。前不久,在春日和煦的微风中,记者又登上了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台。前一天这里刚刚进行过一次试车,试车台上的发动机还未卸下,它身上密密麻麻的管路似乎仍然散发着“硝烟”的味道。虽然,我们没有观看到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的壮景,但试车台本身的规模已经令人惊叹。
常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已经有近40年的“沟龄”,它承担了400多次发动机试车任务,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签发了一个又一个“通行证”。它曾经是亚洲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一台台发动机在这里试验、定型,在托起一枚枚运载火箭的同时,也托起了中国航天一次又一次辉煌。在中国航天的史册上,它可被称为“功勋试车台”了。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台虽然建成只有一年多时间,但作为依靠我国自主技术、自行设计建设的500吨级发动机试车台,一诞生便成为美、俄两国之外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当仁不让地把“亚洲第一台”的美誉“抢”了过来。在这里试验的,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核心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
记者从采访中第一次领略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庐山真面目”。据科技人员介绍,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了目前世界领先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各项技术指标远高于我国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动机,推力提高60%以上,是一个技术上台阶的全新发动机,目前已经突破了所有的关键技术。我国对该发动机的所有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所有材料和生产均在国内完成,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之后第二个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另外,这种发动机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绿色环保。我国常规火箭发动机所使用的推进剂有毒、有污染,对科技人员的身体会造成伤害,同时对环境也有污染,而现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实现了无毒、无污染,试验人员非常高兴地戏称在“氧吧”工作。一位科技人员还历数了液氧煤油发动机所创造的多个第一:使用了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用于工程实践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起动过程仿真软件;国内第一个在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上采用大范围推力调节技术;世界上首次将某新型节流技术应用于液氧煤油补燃循环发动机;50多种新材料和新工艺属国内首创,部分属国际首创。
“亚洲第一台”的桂冠从山沟里的“老台”转到西安近郊的“新台”,发动机推力从75吨到现在的120吨,推进剂从有毒、有污染到现在的绿色环保,见证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实现的跨越,也记录了六院在航天核心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足迹。
接力棒握在新一代的手中
六院干部职工在长期的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的实践中养成了像发动机一样的性格:诚实、可靠、稳重。在这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眼睛看得到、手能摸得着的现实。搬迁西安后,这种已经沉淀在六院人血液中的性格和精神,注入了时代的活力,并滋养着新一代六院人。
在六院采访时,几位年轻科技人员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年纪都在三四十岁,很年轻,肩上的担子却不轻。
第一眼看到李斌,一副眼镜后面藏着浅浅的笑容,年轻而平实,几乎不能让人把他与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联系起来。1996年,研究生刚毕业两年的李斌参加到国家“
现任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的段增斌,1986年从国防科大毕业时,全班25个同学,一半人放弃了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过了十多年,同宿舍7人中只有他还坚守在航天。20载矢志不移的辛勤耕耘,换来了事业上沉甸甸的收获。段增斌永远难忘六院和老专家对自己的栽培。是六院,把他破格提拔为第一个“小高工”;是恩师张宝琨,无私地向他传道授业。
现任六院11所大发动机研究室副主任的张金容,17年前来到067基地时,发现除了有数的几个年轻大学生外,身边都是50岁开外的老同志。她坦言:“人才断层给老同志和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新人都带来了压力。”研究室给每个新来的大学生分配一个老同志当指导老师,一帮一结对子。老同志无私传授,新同志刻苦学习,使得人才断层得以弥补。如今,老同志退了,年轻人挑起了大梁。38岁的张金容已成为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专家,因为业绩突出,她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和“全国五一巾帼奖”。当年分别获得这两项荣誉的,在全国各只有10人。
以李斌、段增斌、张金容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为六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但谈起人才队伍建设,也仅刚刚40出头的六院院长谭永华还是颇具忧患意识。他说,与新时期航天发展的要求相比,六院人才队伍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带好队伍始终是他最关注的。为此,六院于
人才队伍建设从来都是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这是记者在六院采访得到的切身感受。在六院机关,在165所的试车台,在7103厂的总装车间,记者遇到的绝大多数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工作时的神情是那么专注,那么忘我。他们已经从老一代航天人手里接过接力棒,并全力以赴地向未来冲刺。
民用产业如双翼的神马
在六院采访时,许多人都对记者说起这样两件令人鼓舞的事:几个月后,高科技企业林立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崛起一座航天民用产业园,入驻这里的“航天动力”股份公司将以全新面貌展现在客户面前。而在目前六院长安生产、生活集中区以东,一块面积达300亩的土地已购置完毕,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六院的航天民用产业化基地。这一座园区和一个基地,分别为民用产业的业务拓展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舞台和动力。六院员工把它们称为六院民用产业发展的两翼。古老的长安,航天民用产业的双翼神马正在驰骋远行。
1993年,六院移师古城西安,民用产业发展的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此后民品发展不断成熟。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的军民品分线、分离、分立,民品发展的基础业已奠定。机会面前,他们意识到了当务之急:没有规划,不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就没法做出民品的大文章。当时,六院的液力变矩器、特种泵、智能燃气表等产品,每一项都拥有超过1000万元的销售收入,处在国内同行的前列。依靠六院航天“金牌动力”的优势上市募集资金,谋求更大发展,成为他们的共识。经过从1999年到2003年五年不懈的努力,六院民品核心企业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实现了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2.28亿元。六院以核心企业为龙头,带动全院民品共同发展的格局从此形成。
“十五”期间,是六院民品步入快速发展道路的标志性时期。1999年,六院民品产值规模突破1亿元。从此,六院民用产业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2000年,六院民品销售收入继产值之后也达到1亿元以上。2005年,该院民品销售收入达到5.2亿元,产值达到6.4亿元,实现了翻倍增长。
目前,六院民用产品主要有流体机械成套技术装备、液体动力技术设备、汽车零配件、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等,涉及的行业涵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22个类别。六院现有民品类公司16家,拥有民品总资产8.7亿元,净资产5.9亿元。
到“十一五”末期,六院提出民品销售收入要达到55亿元,这在全院总收入80亿元的目标中是比例相当可观的一部分。对于从事民品工作的员工来说,接下来的五年,必须继承“十五”期间的斗志,以翻倍的速度再造一个生机勃勃的自我。
目标源于细节。六院提出了“关键技术支撑,重点项目引导,核心企业带动,全院整体推进,军民协调发展”的民用产业发展思路。重点产品、重点技术和重点项目,是他们把握的关键。“十五”的五年间,就有200多种新产品在他们手中面世。六院从事民品工作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论成本、机制,航天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优势并不突出。抓住关键技术,不断创新,才是航天企业找准位置、赢得先机的必须。”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解读“科教长安”
- 下一篇: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启动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