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看《萧红》有感
萧红,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作家,之前对此人从未听闻。
电影《萧红》让人们对作家萧红有了一个比较新的认识。萧红与鲁迅,柳亚子是同时代的。源于报社一名记者的报道,使同行们知道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萧红,因生活所迫被困于一家旅馆,年轻的文艺青年前去看望,萧红对尊重并敬仰自己的年轻人道出了自己的感情生活为开头,记述了萧红一生的情感历程。
萧红出生在哈尔滨一个小县城,因逃婚来到省城,表哥支持,得以继续求学,表哥回乡,萧红一度没了经济来源,不得不服学,饥寒交迫,朝不保夕,此时,定亲的乡下未婚夫前来,给了萧红经济的保障,使得萧红继续求学,为了生存、求学,萧红感情天平失去了平衡,大了肚子,眼看即将临盆时,未婚夫抛弃了她,一走杳无音讯,欠了旅馆六百大洋,此时的萧军走入了萧红的生活,萧军对萧红的遭遇是理解的并给与支持的,在被人漠视和冷落下的萧红感情的天平再次失衡,他们热恋了,怀着未婚夫的孩子,他们恋爱了,因生活所迫,孩子送人了,他俩生活在一起,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萧红的《生死场》出版了,萧军的《八月的故乡》也出版了,日子渐渐好了起来,萧军和他学生的姐姐关系暧昧,使得萧红大为不快,俩人感情陷入困境,东北沦陷,他们逃亡上海,上海沦陷,他们逃亡山西,继而逃亡桂林,在一路的辗转中,萧红怀了萧军的孩子,萧军去了延安,又抛下了萧红,这时,比萧红小几岁的青年端木走进了萧红的生活,毅然和大肚子的萧红结婚了,婚后,端木对萧红很快失去了感觉,不负责任的东奔西跑,萧红的生活再次陷入了绝境,孩子夭折,萧红大病不起,在床上了却残生,听她诉说的文艺青年显示出对萧红的同情和理解,即将对萧红示爱的时候,萧红已无力接受,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年仅31岁!
看完片子,我不仅对那个时代的女性——以萧红为代表的先进女性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怀疑,她也是受“五四”学潮影响的先进人物,逃婚表示了反抗,而未婚夫的一点资助就使得她甘愿献身,白天上学,晚上同居,完全没有独立。生存面前,爱情,忠贞,洁身,自好显得多么苍白!坐吃山空,弹尽粮绝的时候,未婚夫毅然抛弃了大肚子的她。
第二个男人萧军,理解同情她的遭遇,她似乎被尊重了,然而她没有收入,吃饭成问题,萧军提供了简单的食物,因此感动了她,从而产生依赖,和萧军同居,生了别人的孩子,养不起送人了,开始了他们最为热烈的爱情生活。要知道爱情不是同情,不是面包,因可怜而产生的所谓依赖绝不是爱情,这样的日子能长久么?
第三个男人比他小很多,羡慕她的才华,恭维她的美貌,她再次产生了情感依赖,怀着第二个男人的孩子和第三个男人结婚了,欣赏,仰慕,恭维也绝不是爱情,可想而知,最终还是不会有结果的。
萧红,一个悲剧的人物,一段悲情的故事。看完我甚至对这个女人有点气愤了,悲剧是她自己的性格造成的,可能也是那个社会背景决定的,所谓的先进青年最终也没有逃出封建残余的枷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经济不能独立的人谈什么都是空的,现实是残酷的,生存是第一位的,生存都存在困难的时候人往往会失去尊严,饥饿可以使有尊严的人产生贼的羞耻感 ,那么所谓的精神世界,所谓的理想都是空的,顷刻间就会土崩瓦解。
经济独立,似乎也适合现代的女性。一个人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人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女人也是。只有经济独立了,人格才能独立,人格独立了才会被尊重。现实就是这样的!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