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画坛追梦人--记画家熊尊信老师
我和熊尊信老师认识的时间不长,但他的人和画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去年,我们准备办一次书画展,在联系书画作者的时候,总有人问我给不给稿酬,退不退画稿。而当我联系到熊尊信老师时,他二话没说,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说残联搞的是积福行善的事,每个人都应当支持。在通知他参加画展筹备会时,熊尊信老师正在外地办事,但他毅然决然地返程回来,而且当场交了画作。他的举动让我想起了画坛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要得作好画,先要做好人,画品即人品。我觉得熊尊信老师正是得了这句话的真谛,他把自己的为人、情感和爱心全部倾注在书画里。他的画没有铜臭,没有浮躁,没有霸气,画面生动温情,惹人喜爱。用他的话说,就是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创作,去绘画。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所在之处。
熊尊信老师出身农家,自幼喜欢画画。上初中时,碰巧班主任是画油画的,他便经常跟老师去写生、画素描。这段经历,为他今后的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中毕业后,熊尊信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安美院附中,在政审的时候却没通过,他进入艺术专业殿堂深造的愿望破灭了,但画家梦还在。1973年,熊尊信老师通过体检,应征当上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在部队,艰苦的军营生活不但没磨灭他的志向,反而更激起了他的绘画热情。他始终没撂下手中的画笔,坚持不断地画素描,成为军营板报插图的主要执笔者,也为他后来走上国画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正是由于熊尊信老师的出生和成长的经历,才使得他现在的国画作品有了黄土地的厚重,有了西北汉子的豪放和军人的大气。
从部队转业,
对中国画,熊尊信老师很讲究谋篇布局和笔墨运用,并将太极的阴阳变化融汇在绘画之中。作画时,他始终坚持疏密有度,张弛有节,做到密不透风,但不冗赘枝蔓;疏可跑马,但不轻飘空泛。所以,他的整个画能够浑然一体,厚重沉稳。运笔时,它讲究湿笔柔情似水,干笔硬似钢筋。所以,他画的竹子诚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刚直不阿;画的菊瓣儿就像离弦箭簇,跃跃欲试,很有张力。看他这样的画,真是有一种“水气淋漓中见其韵致,枯笔焦墨里求其意趣”的感觉。同时,他在作画时还注重巧拙互用,使画面给人意想不到的情趣,令人叫绝。如他画的鸡鸭,拙笔憨态可掬,巧笔清秀养眼,巧拙相映,增色不少。纵观熊尊信老师的绘画历程,他始终坚持画中求变,变中求新,从太极入从书画出,将阴阳变化统一于中国画的道法之中。这样,才使他的书画笔墨着意,挥洒自如,大气磅礴,天人合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急功近利的思想像一股祸水在艺术界蔓延。一些画家便随波逐流,媚俗迎合,作品一味地追求商场效应,忘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而熊尊信老师在这种冲击下,却能耐住寂寞,禁得住诱惑,在书画道路上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他的书画作品不断在国内各类大赛中得奖,就是最好的证明。最近,他自己掏钱在城中村租了一个画室,准备在那里潜心创作,认真作画。同时,在朋友们的撺掇下,他还准备举办个人画展。其实,租画室,办画展,都是需要金钱来支撑的。但是,熊尊信老师不在乎这些,而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才是他最珍重的。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书评)长安文化的集结号—读徐树安先生…
- 下一篇:(散文)杜曲老街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