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杜曲老街
秀美的杜曲因汉唐杜氏贵族世居于此,曲水流觞饮以为乐而得名,明万历年间设为镇。杜曲地处风光旖旎的樊川中部,背靠少陵塬,面对终南山,脚蹬潏河水,是长安著名的八大古镇之一。镇子的老街南北走向,长约一公里左右,就像一条横卧的长龙,龙尾掩没于杜曲西村的三义庙,龙头则是杜曲东村的娘娘庙(现已改为杜曲中心小学),校门口的小溪犹如飘摆的龙须。在老街中段,建有一座过街楼坊,下供来往行人车马通过,上有专人执勤站岗,两头各有一个门楼。到了清朝末年,卢家堡财东卢毓贤捐资为街道铺上了石条,改变了以往下雨泥水满街流的状况。街道路面呈龟背状,道沿下自然形成两条小溪,常年流水不断。道沿上植有垂柳,随风飘摆,景色盎然。
唐代以来,杜曲的人气极旺,“亭馆林池为城南之最”。由于富商巨贾云集,杜曲老街非常繁华。到民国时期,街道上的门面全是商铺、银号、饭馆及作坊,大小100多家。经营的货物是五花八门,要啥有啥,一应俱全。特别是街上益盛园、新茂园、益成公三家黄酒店,当时名气非常大。清康有为在游杜曲时,饮黄酒后曾留诗“晚饮杜曲酒,夕望樊川月”。杜曲老街商贸集市的兴旺发达和经久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地理位置。当时交通道路不发达,运输工具也落后,人们出行主要是腿走肩挑。杜曲老街地处樊川中部,紧靠马路,是引镇、大峪、太乙等东南乡镇去省城的必经之地。同时,樊村、大兆、杜陵等乡镇也离杜曲较近,上集购物比其他地方方便。每逢农历每月二、五、八集日,四面八方前来赶集的人是拥满老街,人头攒动,如流如织。这时你如果想从街头走到街尾,最少得几个钟头。
解放后,杜曲老街便开始走向了破落。打我记事时起,街道的门楼和过街楼坊早已不知去向,就连街面铺的石条,也被拆去盖了粮站,只剩下学校门前三棵几围粗的大柳树还能显示出当年的辉煌。街上的京货铺子杂货铺,中药铺子绸布庄都关门歇菜,顿时显得萧条很多。不过,人们把黑漆漆的铺板门并没拆,也许还希望有一天旧梦重圆,开门发财。可随着一个一个的“运动”,这种希望逐渐在人们心中破灭,始终未能实现。虽然这样,可相对其他地方来说,杜曲街道还是繁华的。因为私营工商业被改造掉了,但新政府的派出所、税务所、银行、信用社、国营商店、食堂、菜铺还点缀在街道的上上下下,特别是“二五八”的集还在。到了逢集的那一天,农村人背着竹子编的筛子、簸箕、笊篱和淘麦圆子,荆条编的蒲篮、担笼、粪筐;还有的逮着鸡、吆着猪、赶着头牯,到杜曲来交易。不过,街上卖的基本都是农副产品,国家统销的物资还是不许私人经营的。到了腊月年跟前,鸡啼四五点钟,就有人拉着货物来街道占地方,生怕来迟了没有摊位。由于我家在街面上,总是吵得人睡不好觉,遇到亲戚还得端水送饭。而最遭殃的就是街面人家的麦秸集子和包谷杆捆子。做生意的人来得早,又是寒冬腊月,冻得人招不住了,就撕你的麦秸,挟你的包谷杆,引着了来烤火取暖。
由于杜曲老街是当地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以一些大的活动、集会,人们也都愿意在这里搞。到了正月初几,杜西、杜东两个村都爱抬社火。开始是逗社火,你村抬一桌“三娘教子”,敲着锣鼓到他村逗一火;第二天我村又抬一桌“罗成骂阵”,敲着锣鼓到你村逗一火。逗起来后,两个村就约定日子证社火,一般都在正月十五左右。这一天也刚好是杜曲逢集,本身赶集的人就多,所以气氛很热闹。不管谁家的社火走到街道,两边的单位、店面,甚至住家,都要放炮送点心。可由于路窄人多,两家社火对面相遇,往往发生拥堵,说不到一起就打起来了,闹得不欢而散。还有就是两个村子谁家得了孙子,乡党就给他奶脸上抹上粉,擦上胭脂,扎上红头绳,打扮得就像个丑八怪。然后把皮袄给反穿上,手里拿个铜锣骑到牛背上,让他爷牵着牛去游街。走到街上,他奶要一边敲着锣,还要一边说:我得孙子咧。样子十分滑稽,逗得一街两行的人笑得前跌后仰,不亦乐乎。
在杜曲街道中腰的东边台阶上,不知什么时候修的一米多高的戏台,有三四十个平方大。“文化大革命”以前,公社和公安机关经常在这里召开公审公判大会,将犯罪分子五花大绑,戴上手铐。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个戏台子更红火了。商店和附近学校、钢厂、纸厂经常把单位的走资派、五类分子拉到戏台上进行批斗,然后游街。杜曲公社也经常把各村的“地、富、反、坏、右”分子集中起来进行批斗。批斗结束,给这些人挂上牌子,戴上用白纸糊的高罐罐帽,押到卡车上到老街道游街示众。特别是毛主席有最新指示发表,《人民日报》有重要社论发表,有全国党代会、人代会召开,不管是白天晚上还是半夜,附近单位都要组织职工敲锣打鼓,喊着口号在街道游行。那时候,街道两旁的门板和墙上都是糊的大字报、大标语。有时实在没地方贴大字报了,就干脆用根绳子把大字报吊起来,挂在街道两边。一时间,整个杜曲老街都充满着政治味道和阶级斗争的血腥,就连“二五八”的集日也一度被叫停。
杜曲老街彻底衰败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候,国家对西(安)汤(峪)公路进行拓宽改造,并铺上了沥青。随着新公路的建成,老街道上邮局、商店、税务所等一些国家单位纷纷搬到了新街,集市也随之迁移。以前,老街上的卫生有人打扫,街面有人维护。可自从这些单位搬走以后,老街就再也没人管了。一度,老街道臭水坑没过脚腕,蒿草长过人腰,小车都进不去。去年,杜西、杜东两个村才对老街进行了整修,给路面打上了水泥,方便了街面人的出行。可是,不知老街的住户是怕露富,还是有怀旧情结,他们对门面房基本都没动,而把新房全部建在了后院。所以,你现在一眼望去,老街依然破破烂烂,使你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里曾是汉唐时期的繁华之地。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