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长安文化的集结号—读徐树安先生《长安唐诗五百首》有感
当读了徐树安先生的散文《历史曾在这里驻足》以后,我对他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就十分钦佩,因此在心中便有了一种期待。可一旦期待变成现实,手捧着徐树安先生编著的,厚厚的两卷本《长安唐诗五百首》时,我还是感到很惊讶。没想到他在纷扰的公务之余,竟搞出这么个大部头来,令我更是刮目相看。因为要搜集整理和编写这部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它可是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即就是让我不停地去抄,也得一年半载的功夫。而且这部书的分量很重,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可以说,《长安唐诗五百首》是2011年长安文化园里开得最耀眼、最美丽的花朵。
唐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块瑰宝,它的光辉始终照耀着中国诗坛。在这些诗里面,有许多描写长安地理人文的,如:“终南阴岭秀”“太乙近天都”“韦曲花无赖”“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但是这些诗句就像珍珠一样,散落在人间,散落在各个角落,没有人去发掘,去整理。而徐树安先生到长安以后,便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热土,更爱上了这些吟诵长安的诗句。他在工作和下乡时便处处留心,一旦听到有关长安的诗句,他便悄悄记下来。到了晚上和节假日,他就去查出处、查作者。渐渐地,这便成了他的习惯,也成了他的爱好。在长安的十年里,徐树安先生具有两重身份:工作的八小时之内,他是一名称职的国家公务人员;八小时之外,他又是一名勤奋的文学作者。他把别人打麻将、上网聊天的功夫全用在了写作上面。也正是这样的勤奋耕作,才有了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长安唐诗五百首》。这部诗集的出版,不但填补了长安历史文化的一个空白,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长安历史提供了资料。通过阅读这些唐诗,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了盛唐长安的情景,更增强了我们建设新长安的信心。如果说长安是一位美女的话,《长安唐诗五百首》就是她脖子上的珍珠项链。所以说,徐树安先生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徐树安先生在编著这本《长安唐诗五百首》时,是很认真,很用心的。他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对每首诗的作者和背景都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同时对诗句也用白话文进行了翻译。通过对诗作者和背景的了解,然后我们再来读这些诗的话,就能品味出更多的含义。同时,他对每首诗的翻译基本上都很准确,语言通俗易懂。这对我们大多数不懂古文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帮助。当然,这和徐树安先生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古文功底是分不开的。但是,为了对读者负责,他对每一篇诗作的注释都要查字典和词典,绝不含糊。而且书稿出来后,他还分别送到西安大专院校的教授专家那里进行审阅,让他们提意见。这样反复修改后,他才定稿印刷。一个国家公务人员,把文化做到这份儿上,真的让人无话可说,令我恭然崇敬。
在读完《长安唐诗五百首》之后,让我感觉很特别的地方是没要名人题书名,没要大家写书序。现在,一本书出来后,通行请名人题书名和写序。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引起名人效应,提高书的价值,促进销售发行。而《长安唐诗五百首》的书名是印刷体,序言是作者本人写的。看后,我觉得徐树安先生很个性,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他不去拉虎皮做大旗,不去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自己做的什么就是什么,会原汁原味地给你端上来让你品尝。另外,书的装帧也很大方、简洁、淡雅、明快,而前后两枚印章又很古朴,包装和内容协调统一,让人看了很舒服。后来,当我知道这都是作者本人设计的时候感到很惊讶,没想到他的情商这么高,很有美学天分。
今年,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而《长安唐诗五百首》应时而出,为我们吹响了长安文化的集结号。作为长安文化人,应该闻鸡起舞,赶快行动起来,为文化强区,文化强国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我爱你长安
- 下一篇:(评论)画坛追梦人--记画家熊尊信老师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