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风悲追思赵舒翘
在我的书案上珍藏着一副晚清大臣赵舒翘书写的对联,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这是赵舒翘为赵步西亲笔所书。赵步西乃我祖母之父,是赵舒翘的门宗族人,幼时随赵舒翘在外学习,常得益赵舒翘的指点。赵步西对这副对联尤为珍惜,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取出来在家中厅堂上悬挂,节完后又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每每望着这副书法精湛,浑厚有力的对联,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赵舒翘,敬慕之情油然而生,斯人已去,风悲追思。
赵舒翘(1847---1901),字展如,号琴舫,晚年号慎斋,陕西长安沣西大原村人, 西安城内府邸在今甜水井街。赵舒翘师从关中名儒柏景伟。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科试一等补廪生,十二年(1873)中举,翌年又中进士,官授刑部主事。光绪八年(1882)后,历任刑部员外郎、湖广司郎中,安徽凤阳知府、浙江温处道道员、浙江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光绪二十一年(1895),48岁的赵舒翘已升任江苏巡抚,颇得清廷信任。光绪二十三年(1897),内召入京,任刑部左侍郎兼礼部左侍郎,次年升刑部尚书。光绪二十五年(1899)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军机大臣,赏顶戴花翎,赐紫禁城骑马,兼管顺天府尹事。因其政绩突出,慈禧太后曾亲笔为其提写“镜清光远”斗方大字挂屏一幅,足显其当时身份的显赫与尊贵。
沣河古灵桥龙王庙
沣河古灵桥遗址
赵舒翘以“国立官为民”作为座右铭,常用“为官一日,力能便民者,总勉为之”以自励。在其任安徽凤阳知府时,“清理积案,剖断如流,人皆惊服”,廓清吏治,惩处不法胥吏衙役。在当地遭遇大水灾、大旱灾的时候,他及时拨出库银救济灾民,还捐出俸银2000两,买救生船、办育婴堂、恤嫠堂等。他勉励夫人说:“涓涓小惠,何益穷黎?然各尽其力,义当如此”。并令夫人率婢女日夜缝制寒衣2000余套, 捐赠给灾民。
赵舒翘在任江苏巡抚期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时他曾致书李鸿章一定要首先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不能对日一昧迁就。当江苏省辖的苏州也被列入通商口岸后,他以“岁课其租”加以限制。他上书朝廷力主“留民生计”、“保全厘金”,减少损失。赵舒翘曾对日本人讲:“吾为朝廷守土,岂可尺寸失也”。
赵舒翘西安的府邸所在地
赵舒翘在刑部任职时,平反昭雪了许多民间冤案,如当时震惊朝野的河南“王树汶临刑呼冤案”,敢于抵制朝廷权贵的阻力,将无辜青年王树汶释放,查办真犯胡体安,并将河南总督梅启照和河南巡抚李鹤年及开封府、镇平县一批官员革职惩处。有朝廷重臣找其说情时,赵舒翘讲:“人命至重,某可去,此案不可移!”顶住压力使冤案平反昭雪,大快人心,从此声震天下。在这里可以看出赵舒翘具有典型的陕西人性格:倔强、认真。
赵舒翘在任浙江按察使时,
赵舒翘身居高官,不忘福泽桑梓之事。光绪二十四年(1898), 他主持重建横跨沣河两岸的古灵桥,据碑记载,建桥总价2.4190万银两,他捐俸银1.5300万两。桥长153.3米,宽4.8米,22孔。桥头有牌楼,赵舒翘用欧体亲题:“汉鲸秋卧”,“影射昆池”;“周杞春萦”,“晴连渭澍”于桥头牌楼上。此桥方便了沣河两岸人们的交通出行,为以前周至、眉县、凤翔、宝鸡、汉中及巴蜀人们前往西安的交通要道,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赵舒翘建“造福桥”的传说。
赵舒翘一生酷爱学习,勤于思考, 著作颇丰,著有《提牢备考》、《温处盐务记略》、《像刑录》、《慎斋文集》、《慎斋别集》、《慎战要言》、《慎疾箴言》等书,成为我国制定法典的重要之参考书目,甚为珍贵。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01年清政府与其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前,在依约处死支持义和团的“祸首”名单中,就有赵舒翘的名字。慈禧太后屈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淫威,把对赵舒翘“革职留任”改为“交部严处”,再改为“斩监候”,最后定为“斩立决”。
消息传出, 陕西人不服,西安城内三百绅民联合为其请命,次日又在鼓楼聚集数万人抗议。迫于西安民众抗议的压力,慈禧太后不敢将其公开处死,下诏改为“赐死”,令其自尽,时年54岁。据《清史稿》记载:“初饮金,更饮以鸩,久之乃绝”。另据家中老人追述,是用黄裱纸蒙面喷洒烧酒窒息而亡。悲惨之状闻之落泪。
赵舒翘死后,他曾任职过的江苏地区百姓,因感念其恩泽,自筹白银六千两,愿为其操办后事。只因赵舒翘生前交待:“勿受人一钱”,所以赵家拒之未收。
赵舒翘生长在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时代, 其身上必然有时代的烙印和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其一生。他千方百计维护清廷的统治,一味地效忠,在处置“戊戌六君子”时, 他站在保守派的一边,处置态度也非常坚决。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层面来看,这是一个错误;另外,他遵循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训律,现在看来,那也不过是一种愚忠;他一生秉持正义,平反过许多冤案,而当自己受冤时却又那么无助与无奈。这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讽刺,对一个国家来说则无疑是一种悲哀。
记得小时候,听祖父讲起赵舒翘临终时告诫家人:“教娃们以后只读书,勿入仕途发展”。我一直不得其解。后来,我带着疑问拜访了赵舒翘的族侄92岁的赵巩伯老人,他告诉我说:“赵舒翘的话缘于他的死因,他在临终前看清了清末官场的黑暗与凶险,他不想让后辈再步其辙。”
斗转星移,100多年过去了,人们提及赵舒翘,仍感叹其是一位有作为的陕西籍清官。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文王灵台---三千年前的英雄纪念碑
- 下一篇:(小小说)主人家的狗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