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文王灵台---三千年前的英雄纪念碑
从西安出发,沿西户路向西南走四十里,过沣河大桥到秦渡古镇,再沿沣河堤岸向北走二里,便可看到离沣河约二百米处,有一座用黄土夯堆高约两丈的台基,以及台基上的佛教寺院,这就是著名的西周文王“灵台遗址”和唐代时在此台基上建造的“平等寺”寺院。每每经过这里便会驻足凝望,觉得它台上有寺,寺中有阁,威武伫立,就同西安的钟楼、大雁塔一样,是当地一个标志性的历史地标。
回家乡探访灵台遗址
灵台遗址在我的家乡长安区灵沼乡,南距秦渡古镇二里,北距阿底村二里,东隔沣河与北张村和贺家村相望,西去一里与邱家庄和吴家村相邻。是长安、户县交汇处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古迹。2012年春节前夕,离开家乡多年的我专程前往灵台遗址和平等寺进行探访。平等寺寺院坐落在灵台遗址上面,沿灵台遗址边缘砌有院墙,遗址边缘下面是三、四米深的土坎,土坎中有小洞穴和古遗址的残砖碎瓦,上面长满了杂草和野藤,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清代诗人贺瑞麟«游灵台»的诗句:“惜哉周道衰,蒿目满疮痏”,让人感到荒凉与苍古。墙内是现在的平等寺寺院,寺院坐西朝东,占地约十五亩,寺院有山门和侧门各一个,山门朝东向着沣河,侧门朝向西北方向,山门上方有一块横向嵌石写有“平等寺”三个金色大字,门联上书写着:“进佛门消灾增福慧,出寺院吉祥得自在”的对联。
寺院正中是文王阁大殿,大殿是2005年由长安区人大代表提案,社会各界热心捐资,长安区政府主持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新殿。原文王阁老殿因年久失修,屋漏瓦落,柱朽梁析,故拆之重修。大殿仿原老殿样式建造,大殿台基是高约3米、宽约12.1米、长为15米的长方体,大殿的台阶有16级,是用3.2米宽的石条铺成,台阶两边有一对1.6米高的石狮。拾阶而上,大殿前面有高约1米的汉白玉护栏,大殿墙体和屋顶青砖蓝瓦,飞檐斗拱,四檐高挑,玲铛垂吊;屋檐分内外两层,檐下雕梁画栋,前后分别有六个朱红色立柱,内侧是红色的仿古格子门窗,大门和窗户顶端的墙壁上,分别彩绘着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十二孝图;外侧正中上方竖向镶嵌着金色的“文王阁”三个大字的匾额,是由当地阿底村
文王阁大殿前两边建有侧殿:南侧是观世音菩萨殿,北侧是地藏王菩萨殿。院子中间是圆形花坛,花坛前有一方形石碑,上写:长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间书写着“周文王灵台”五个大字,是1999年由长安县人民政府所立。大殿和侧殿的前面松柏矗立,房后、墙边树木尤为甚多,绿树成荫。引人注目的是院子中间两株观音柳造形奇特,其色若莲,其花长开,溢香满院。值得一看的是文王阁大殿前两侧的石碑,碑体通高约3.2米,底座为石雕赑屃,碑首浮雕双龙头像,形态逼真,中间刻一“佛”字,碑体两边刻有龙身纹案,南侧石碑记载着重修灵台文王阁大殿所有热心捐资人员的姓名,此碑为功德碑;北侧石碑为《重修文王阁记》文,是2005年6月由长安文化名人
现在,从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开始,上寺院进香者络绎不绝,正月二十日这天更是热闹非凡,北张村、贺家村、邱家庄、吴家村、阿底村等周围村庄的人们便会成群结队敲锣打鼓、扭着秧歌前来送菩萨爷,卜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追溯灵台三千年
三千多年以前,周文王自西岐讨伐殷商崇国成功后,在沣河西岸建立了以“丰京”为国都的西周,开创了“秦中自古帝王州”之先河。长安文史作者
灵台是纪念碑。据«说文解字»释意:“灵”字为“巫以玉事神”,言其与祭祀活动有关。周文王自西岐征战天下三分之二而定国都“丰京”后,为了纪念在朝歌蒙冤的伯邑考、商容、梅伯等忠烈之臣以及牺牲的将士,特意建造了灵台来安抚亡灵,祭祀忠魂。可以说灵台是我国早期的英雄纪念碑。
灵台是决策地。周文王常在灵台上研究《易经》,演绎八卦,隆重举行封侯、封将的仪式,显示其做出的每项决策和任命都执行的是上天的旨意,所谓知天命、顺天意、天命不可违也。户县文史作者
灵台是天文台。据汉代郑玄曾注解文王灵台时曰:“神之精明者称灵,四方而高曰台”。“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说明周文王在灵台上面观测天象,洞察天体变化,而这个灵台就是丰京的灵台。另据 «西安市志»(新版)记载:装置在长安灵台上的“相风铜鸟”,是世界上最早的固定式候风仪。因此,灵台可视为我国早期的天文气象台。
根据史料记载,周文王筑灵台以祭祀和发布时令节气,教化黎民科学农耕,祈福上苍保佑子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灵台是集观察天候、制定历律、与民施教、动员战争、占卜大事、庆祝大典、会盟诸侯的一个多功用重要场所。
据《诗经·大雅》载:“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雍。鼍鼓逢逢,朦瞍奏公”。文王辟草莽、建灵囿、凿灵沼、筑灵台、设辟雍,史书多有记载。灵囿、灵沼、灵台史称“三灵”,灵囿是当时的皇家御苑,灵沼、灵台、辟雍均在灵囿里面。《孟子·梁惠王》中有:“文王以民力而台而沼,而民欢乐之,其谓台曰灵台,其谓沼曰灵沼”。文王起初筹划营建灵台之时,本不急于求成,但周围的老百姓因感念文王的仁德,如子女趋事父母,不召自来,积极地参加营建,只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建成了。文王又在灵台附近开辟一方净土,引沣水环绕,史称辟雍。辟雍为我国早期学府(太学),教育天下之人习礼、明达、和谐,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灵囿内沼泽密布,龟鱼跃动,草木茂盛养有麋鹿,文王教百姓栽种的莲藕茂盛于灵沼,洁白的水鸟舒展着翅膀盘旋起舞,百姓可以自由渔猎,灵囿实为文王与民同乐之娱苑。
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之际,灵台尚存。据«三辅黄图校正»1980年版载:“周文王灵台,在长安(汉长安城)西南四十里。”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引唐魏王李泰«括地志»曰:“辟雍,灵沼今悉无复处,惟灵台孤立,高二丈,周围一百二十步”。由此可见早在唐时,辟雍、灵沼就已堙没,只有灵台遗址尚且遗存,面积较汉时记载,已明显宿小了许多。唐代徐元弼在«灵囿赋»中感叹:“仰皇都之近域,有文王之古囿。当昔周德资始,灵台是新”。表达了唐人对丰京、灵囿、灵台的追忆,以及对周文王盛德的敬仰。
在2000年«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中载:明时,秦藩王在古灵台上修建了平等寺,由僧人维护。前清陕西巡抚毕沅在«关中胜迹图记»曰:“灵台在囿中,灵囿在长安西南四十里,今旧址无存,惟灵台故基岿然在沣河西岸秦渡镇北,秦藩改为佛寺。臣于乾隆三十九年,亲往相度,加修茸焉。”据«终南山佛寺游访记»一书讲平等寺建寺年代是在唐代,1999年«长安县志»记载唐代改为寺院至今,对此寺中文物保护碑也有同样记载。平等寺的得名,据«咸宁长安续志»记载:“平等寺即周灵台,台基尚存,惟寺宇多圮,平等之名相传始於元时,以阎罗有平等王之号,遂得名”。当地人亦称之为“平鼎寺”。清乾隆时梁鼐重新修建,门额用大石署名:“灵台遗址”四字;岁久门毁,主僧重修时复其名曰:“平等寺”。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建造平等寺南侧的观音殿时,曾出土半截残碑碑首,上面浮雕有双龙图案,中间为一殿堂,殿堂里面有一佛像,两旁有侍立小像,顶边雕刻有蟾蜍和飞鸟,下边还雕有两只神兽,甚为精美。寺内还曾出土过铜佛像、陶罐、陶碗等,1997年还曾挖出了直径约半米,状如龙身磷片的陶制品,由此可以看出寺院建造年代的久远。
灵台遗址的苍桑变迁
站在灵台遗址上,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小时候随大人们去秦渡镇赶集,途经灵台遗址“平等寺”的情景。那时灵台遗址东面的高坡下边是一条通往秦渡镇的道路,也是灵台以北各村庄的人们去秦渡镇赶集的必经之路。那时,平等寺院墙早已坍塌,只有一座坐西朝东的文王阁大殿,大殿屋顶四角檐头高挑,和旧时的戏楼很相像。大殿南侧后半部的屋檐椽头及墙面上遗留有明显的被大火焚烧过的焦碳痕迹,不知是何年何月遭受何种劫难所留下来的。大殿的阶梯是用花岗岩石条砌成的,比现在的台阶厚一些,一共有七级(地势较高,台阶坡度较陡)。台阶的南边有一块约1米宽、60公分厚的方形粗麻石碑底座,不知是哪朝哪代留下来的。文王阁大殿的台基上面用土坯围成了小院墙,里面就是文王阁大殿和大殿前面的平台,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神秘之感。再上三个台阶进得大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周文王姬昌的牌位,殿内周围的墙壁上裸露出原镶于墙内的大型木柱,从柱顶石向上看那粗壮的木柱,已被虫子蛀成了朽木,斑驳不堪。格子门窗早已退色,大殿虽经风吹日晒年久失修,但雕梁画栋依稀可见,周围墙壁上有脱落未尽的壁画。过往的行人常在殿前的残碑断柱上歇息,口渴时便会在殿前面的那口老井里,放下辘轳绳吊起清凉的井水舀着喝,井水甘甜解渴,我也曾喝过这井里的水。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儿时难忘的记忆。
据老人们讲解放前后,灵台遗址上的平等寺周围有土城墙,东面山门是用青砖砌成的城门楼,城门楼上面没有楼层,大小和秦渡镇北街口的那座城门楼一样,城门可以容纳一辆马车自由出入。山门门联上书写着:“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的对联,足显其寺院所踞位置的“高度”非同寻常。院内除文王阁主殿外,还有关帝殿一座,俗称老爷庙,在今地藏殿位置,内供三国时关羽的巨形塑像,两边还分别站立着关平、周仓的塑像。寺内院中建有钟鼓楼,钟楼有铸铁大钟一口,钟体硕大其内可容四个成人藏身,据说比西安钟楼上的大钟还要大一圈。平等寺古木较多,百年以上的不计其数。文王阁大殿前两边各有一棵直径为一米多粗的古柏,古柏笔直挺拔,约有上千年树龄。老爷庙前另有一棵古柏树,比大殿前的两棵古柏还要粗大,其枝叶遮天蔽日约有一亩地范围,其树龄应比那两棵古柏还要久远。寺院门前的南边还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树是“半边脸”,其树龄也在千年之久。千百年来就像一位苍健的将军独守着山门。
据说逢春夏之日,晴空万里之时,站在终南山上向下俯瞰,可清晰地看到灵台遗址,像一艘起锚的船,麦浪像波动的水面,文王阁大殿像船的舾舱,大殿前两棵挺拔的古柏如同划桨的艄公,将船缓缓地驶向沣河岸边。
这里土地肥沃,沣润沼泽,田园秀美,人杰地灵。外出的人们都常以是灵台周围的人而自豪。据说后来外地人为了进一步证实来者身份时,便会考问其灵台文王阁有几级台阶?由此来断定你说话的可信程度,不是当地的人自然回答不出或说错数字,而附近的村民都知道灵台文王阁大殿的台阶共十级,(新建的大殿台阶共16级),即:下七上三,下为大殿台基前有七个台阶,上为进大殿前有三个台阶。可以看出灵台遗址无凝是当地一个闻名遐迩的圣地。
1952年土改时,灵台为现在的细柳乡(以前是区)管理,寺产分给了当时的北张村、贺家村、丘家庄和吴家村,邱、吴二村归细柳区管理(后划归灵沼乡)。因此,灵台遗址平等寺实际上归这四个村子共同管理。土改时北张村22户贫困村民安家落户到了平等寺里居住,改称“新农村”。土改时细柳区农会把老爷庙前的千年古柏连同寺内许多古树一并砍伐,用大车拉到了区政府,做何用途不得而知?据说山门前的老皂角树后来也被“新农村”合作社砍伐了;1955年前后吴家村把分给自已队里的老爷庙房子拆了;1957年前后邱、吴二村把寺内钟楼里的大铁钟拉到了丘家庄,作为两村开会活动敲钟叫人之用,后来大炼钢铁时被毁。据讲文王阁大殿前的两棵千年古柏毁于文革初期。寺院里仅存的一座近两丈多高的、刻有“大清”时重修灵台碑记字样的碑子也同时被毁。至此,灵台遗址上的平等寺就只有土堆台基和文王阁老殿幸存于世了。
灵台遗址的落寞自然是在周朝以后,历经战乱,屡遭劫难。自唐代在此建平等寺后,作为佛事场所,至今香火不断,代代传承得以保存。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感怀的诗句,其多有东周大臣«王风·黍离»之悲伤,如民国时期梁廷栋在«暮春游灵台»中有:“沣河滚滚泻台东,俯瞰长安眼界空。不有壁间诗句在,谁知此是帝王宫?”在«灵台怀古»中有:“当年经始此灵台,犹记庶民歌子来。剩有两三残碣在,字痕磨灭印苍苔”。“风欺雨侮慨荒台,寂寞僧房两闼开。几去复来犹恋恋,夕阳云树小徘徊”。昭示着灵台遗址后来的生存现状,寄托着人们惋惜的思念之情。
平等寺里结佛缘
以前,常听母亲讲起外公当年和寺里的住持王和尚的情结。外公名叫童怀政,灵沼乡阿底村人,抗战时期曾立志报国,参加空军飞行员,回乡后又教书育人;他勤于书法,擅长国画,是当时乡间的贤达人士,曾为国大代表。王和尚是当时平等寺里的住持(法号不详),四川人,圆寂后埋葬于灵台遗址文王阁大殿后面的西南角处。据说从前平等寺周围有寺产耕地四十余亩,内有旱车、水车、磨子、碾子等大件的生产生活设施。王和尚既热衷佛事,还善于操持管理;平等寺无需布施,还经常救济周围的穷人,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位好和尚。逢年过节,王和尚常邀外公到寺中做客,他喜欢外公给寺院写联作画,外公也常听他讲佛论经。以前,在灵台文王阁大殿的格子门门额上方,就有外公正楷书写的
据我大舅讲:王和尚当年在平等寺住持时古迹相对保护完整,寺院产业兴旺,佛事香火旺盛。周围许多人家都愿意把自已孩子寄锁到寺院里面,就是说把孩子认到寺里,以求保佑长命百岁,富贵吉祥。据说那年月寄锁到平等寺殿堂里的小孩子约有上百余人,直至长到十二岁开锁为止,大舅讲他就是其中的一个。每逢大年初一,小孩子陆续前去拜年,王和尚准备了两个席包,一个席包是空的做接收礼品用,一个席包放的是扎成捆的麻花和灯笼是准备送给小孩子的。小孩子来到后自行将送来的包子放入空席包里面,然后上殿堂进香磕头,殿堂里面自有小和尚在敲木鱼、击磬诵经,小孩儿临走时自已取一捆麻花、拿一个灯笼算是王和尚给他们拧灯了。
看过«封神榜»的人都知道,周文王常和军师姜子牙推周易、演八卦。现在文王阁大殿的墙壁上就有一幅绘画讲:王在台上,常为民推算年景,占卜民间福祸,化险为吉,为民祈福,排忧解难。借鉴于此,灵台平等寺占卦摇签常传灵验,附近村民遇有不解之事常来求签,求者多讲神奇,来年定要拜谢。据传,有一位后生游手好闲,听说求签很灵验,自已闲得无聊觉得挺好玩的就也去一试运气,没想到摇出的签上讲:“有事求签很灵验,没事摇签挨一砖”。后生很是沮丧,结果刚出山门,就被年久失修的城门上跌落的一块砖头正巧砸到了头上。当然这只是个笑话,说明这里的签很是灵验,神灵是戏弄不得的。
人们把孩子认到寺院里也好,求神拜佛也好,求签占卦也罢,都是出自一份良好的愿望,求一个平安,求一份吉祥,求一生健康。其实王和尚他所做的一切是在替佛、替文王、替关帝爷把一切与凡间有关的事处理好就是了。王和尚圆寂于灵台文王阁大殿后面,仍然陪伴着平等寺,守护着这里到永久。
邑人心目中的金字塔
在寺院里,住持不时地招呼我,还有两位常来探望的居士也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据悉平等寺自民国时期王和尚以后,相继还有张道宽和尚、高静安和尚、释彻成、释彻安等出家人虔诚地在此守护。现在寺院的院墙和侧殿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由释彻成住持(已圆寂)所建造的。听当地人讲,一直以来附近还有许多善男信女经常到这里来探望。我便好奇地问刚来的一位信女:“到这里来做什么?”她回答:“来守护这里”,我又问:“那报酬怎么算?”她说:“我们都是自愿来的,不需要报酬。”在谈到对这里的愿望时,她接着又讲道:“希望能够有一天收回平等寺周围原有的土地,把古灵台遗址修建好,成为一方永久美好的精神圣地”。听罢,我很是感动,合手致敬。
相传,灵台上面有一种奇异的现象,常年生长在灵台周边的一种浑身长满硬刺的、当地人叫做刺林枸(刺蒺藜)的野生植物,却从来不在灵台这块净土上面生长。据讲是因为文王讲礼仪,身上带刺的草都羞于上得灵台,故而避之。在当地还有这样的说法,盛夏时节灵台周围的蚂蚱是不叫唤的。究其原因,一种说法是蚂蚱怕影响文王阅读兵书;另一种说法是蚂蚱怕惊扰文王观测天象。总之刺林枸、蚂蚱很有灵性,可见文王当年“仁德施政”不光惠及民众,使苍生万物也受到感化。
告别寺院,我站在山门外的台基上,望着文革时期修建的一段“灵台水库”堤坝,堤坝上野草丛生,库区早已荒芜废弃。极目远眺空旷的田野,昔日盛产莲藕和粳米的水产之地,而今己被旱地作物小麦所替代,“丰京”故地早已苍海变桑田。我仿佛看到了灵台南侧的辟雍,看到了北侧文王在灵沼的运渡台上派人用船无偿运渡斯民,看到了文王仁德施政,爱民如子,深得万民拥戴的情景。文王灵台无疑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金字塔,成为人们追求平等、自由、和谐、幸福的源泉。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想起沣河梁家桥
- 下一篇:(散文)风悲追思赵舒翘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