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七夕节文化空间的历史遗存与重建构想
引言:2004年3月,组织上派我到长安斗门南丰村搞对口帮建工作,偶然遇见石婆庙七夕庙会,并对此产生极大兴趣,主动向单位提出延长下乡时间。经过两年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参与组织召开三次研讨会,逐步得到村民、政府和社会的理解、支持。我认为,昆明池遗址、牛郎织女石雕、石爷和石婆庙以及至今延续的石婆庙七夕传统习俗活动,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具有特色的长安七夕文化空间。保护和弘扬七夕传统文化,需要一个展示的载体和平台,建设主题公园是重要途径。在保护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才能更好地体现文化遗产的价值,方能唤起更多人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长安 七夕节 文化空间主题公园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节里的民俗更是丰富多彩,富有文化内涵。七夕节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延续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很多人都认为,传统的七夕节已成为美好的回忆。但是,今天的长安石婆庙,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七夕民俗活动。我们以石婆庙与牛女石雕为主体,构建七夕文化公园,打造新的七夕节的文化空间,满足现代人情感表达与寄托的要求,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
【七夕公园鸟瞰图】
一、长安七夕节的历史文化空间
七夕在长安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昆明池遗址、牛郎织女石雕和石爷庙、石婆庙,都和七夕结下不解的情缘。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七夕节的兴起、发展、传承,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轨迹。
1、昆明池
《汉书.武帝纪》曰:“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秋,发谪吏穿昆明池”。昆明池位于长安斗门东南一带,是汉代上林苑的一个部分。今依稀可辨昆明池故址,是斗门镇东的一片洼地,其地势必四周低2—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的初衷是为操练水军,以便征讨西南诸国。其实昆明池的主要功能是供水。昆明池供水工程的修建,妥善解决了长安城的供水问题,并根本改善了长安的环境,使之成为一个充满灵气的城市。宋代地理学家程大昌首先注意到昆明池和都城用水的关系,他在《庸录》中写道:“昆明甚高,故其下流尚可壅激为都市之用,于是并城疏别三派,城内外皆赖之。”清代北京修昆的明湖,作用就与汉昆明池的作用完全相同。
昆明池是皇家园囿上林苑的一部分,因此也就自然成为游乐场所。作为皇家园林,昆明池堪称中国之最,周长40里,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汉书.食货志》描写当时的盛况:“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昆明池岸柳树成荫,廊坊环绕,与浩瀚水面交相辉映,可称得上北国大地的人间仙境,是历代皇帝、达官贵人的游乐胜地。汉武帝长令宫女在池内泛舟,张凤盖,建华旗,并有鼓乐吹手伴奏,随驾降临豫章观,歌舞取乐,观赏风景⑤。公元709年,唐中宗游幸昆明池,赋诗助兴,群臣应制百余篇。至于文人墨客在此送亲访友,游池观景,抒发怀抱,更是不胜枚举,留下无数传世佳作。
2、牛郎织女石雕
汉武帝在开凿昆明池昆明池时,模仿牛女二宿隔着天河遥遥相对的情景,在昆明池的两侧,各立一座牵牛、织女石雕,均用花岗岩雕成,石像形体高大。牵牛石雕高
长安斗门的西汉牛郎、织女石雕在这个神话传说的生成和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牵牛、织女石雕,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由天上来到人间最早的、最有说服力的实物遗存。二是牵牛首度以人形出现,不再是《诗经》里“不以服箱”的牲牛,牵牛、织女开始有了人的形态。认为牵牛、织女人格化是这个传说形成的重要关键⑦。三是以具体生动的人之形体,隔河相望,暗含牵牛、织女朦胧的爱情关系,初显“相思”“离别”的象征意义。我认为:这对后来故事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功用,标志着牛女神话开始生成。四是牛郎织女石刻像坐落于汉朝皇家园林昆明池畔,它的出现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历史遗存。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激发了民间创作的想象,成为文人墨客描写的题材。
【“鹊桥”效果图】
3、石爷庙、石婆庙
昆明湖畔的牛郎、织女石雕,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传为两位神人,尊为“石父”、“石婆”,久而久之,使人们对偶像崇敬,开始顶礼膜拜起来,修庙设案供奉。北宋宋敏求在《长安志》中写道:“唐贞元14年(公元798年)置石父庙”,其“石婆庙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从此,牵牛织女就有了自己的香火福地,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据文献所知,我国最早的祭祀牛郎织女的庙宇了。
石爷庙(今当地谓称)、石婆庙从古到今,历经沧桑,几经毁损和重建。据当地老人讲,石婆曾埋在地下,大约在清朝的时候,被一场洪水冲出半个身子,这场洪水才得以熄灭,人们认为石婆拯救了一方人。因此,有人用土坯为石婆卷了一个洞。民国初年盖了三间大殿,文革期间拆毁。80年代当地百姓自发重建石婆庙,前后两个大殿,占地10余亩,现在每逢初一、十五,尤其是
4、长安七夕节
七夕在长安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已为史学家定论。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
不仅如此,七夕节还兴盛于长安。大唐时代,七夕文化臻于鼎盛,形成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历史上著名的风流天子唐玄宗非常重视七夕,他在宫中建造了一座乞巧楼。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这座乞巧楼是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达百尺,可容纳数十人。又在楼上陈设各色瓜果酒脯祭祀牛郎、织女。宫中的妃嫔们则各赐以九孔针、五色线,在月下穿针,先穿过者为得巧。同时还有音乐演奏,欢乐达旦,引得民间争相仿效。因此,长安城中,从宫廷到民间盛行七夕节活动。崔颢诗云: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 天上人间不相见。”就是对当时长安七夕盛况的真实写照。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七夕之夜,立下了“愿生生世世为夫妻”的誓约。这段凄美的爱情,经过后代文人的彩笔描绘,变得家喻户晓。白居易的《长恨歌》及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长恨歌》中的“
二、长安七夕节的现实文化空间
石婆庙现在每年有两次大的庙会活动,一是
石婆庙现有管理人员9人,是由周边三个村子的村民组成,主任、会计、出纳个一人。长安区文物局成立“牛郎织女石刻管理所”,牌子挂在石婆庙,但没有派专职管理人员,委托上述村民管理。管理经费主要是香火钱,除去人员工资和日常开支外,剩余的钱全部用于庙宇修缮。
石婆庙会的主要内容有:
1、社火。石婆庙周边的几个村子,都组织锣鼓队、秧歌队,争比技艺,一家不服一家,不闹到深夜不会偃旗息鼓。锣鼓队前面是彩旗方队,引路开道,打头的人们手捧着各种各样的贡品,依次向石婆敬献,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敲锣鼓、扭秧歌是石婆庙七夕节俗中惯有的风情,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庙的旁边临时搭一个简易戏楼,台下挤满了看戏的人。演唱的都是秦腔传统剧,有《天河配》《三滴血》《二进宫》《三娘教子》《五典坡》等等,从上午一直唱到晚上,非常热闹。
2、祈福。庙会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主要有:求子嗣、求婚配、求财富、求长寿、求病愈、求增福等。他们相信石婆能够主宰命运,认为石婆能和观音菩萨一样大慈大悲,使人快乐,解脱烦恼和痛苦,无所不能,有求必应。很多人是每年必到,求的是一年全家平安如意,无具体事项。石婆会看病,是远近闻名的,据说身上哪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相应部位摸一下,病就会好。大殿里挤满了求石婆看病的人,虔诚的香客排起长队争相抚摸石婆。
3、布施。来到这里的许多善男信女,会自愿向庙里捐钱,他们说这是上布施。凡上了布施的人,都要把名字登记在庙里功德簿上,这样石婆就会知道他的功德。大部分人捐一元、二元,多则五元、十元,个别人捐一百或几百,甚至上千元。不少有钱的人、更热衷于此,他们希望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大家知道,这些钱是用于修缮石婆庙的,都认为这也是一种积德,每上一次布施都是一次和石婆的感情交流。
4、乞巧。在石婆像前,男孩们购置笔砚纸墨,写上“我乞聪”;女孩们购置针线箱筒,写上“我乞巧”。青年男女则向石婆烧香跪拜,祈求婚姻美满,祈求心灵手巧。庙里用树干搭了一座简易桥,名叫鹊桥。说是过了这座桥就可以得到婚姻美满,青年男女争先恐后抢着过桥,谁过桥谁上一元功德钱,气氛非常热闹。晚上,女孩子还要用稻草扎成
5、舍饭。庙里给拜石婆的香客提供舍饭,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也是积德行善。舍饭非常简单,谁都可以吃。据说吃了舍饭可以保佑身体健康,有的还要给家里的小孩带上些,好像把福气带回家。
6、守夜。夜幕降临,庙里庙外到处都是守夜的人,传说在这里睡觉能够托梦石婆的神灵感应,消灾祛病,得到帮助。还有些人聚集在大殿里,听远道来的居士唱经歌,有些人也跟着唱,通宵达旦。唱经人大多口耳相传,个别的也有文字纪录的本子,背念不过就边看经书边唱念。经的种类繁多,有《蓝天一朵云》《百忍堂》《十盘山》《一只香插金炉》《高山一座庙》等二、三十种。经文内容大都是劝善的,如《百忍堂》中唱道:
为人莫把便宜占,忍让吃亏里当然。
无意之财可别取,闲事闲非少去管。
忍是福来让是善,添福添寿贤名传。
7、购物。通往石婆庙数百米长的乡间小路两旁,叫卖声此起彼伏。摊位各式各样,有地摊,有木板支的铺面,有竿子搭的货架,也有直接用架子车、三轮车作为经营场所。这里经营百货、五金、水果、饮食,那里售卖服装、布匹、玩具、首饰,一家挨一家,形成一个巨大的百货超市。尽管天气炎热,但人们热情很高,卖货的,买货的,饶有趣味地讨价还价,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乞巧市。庙里的红绸带最为抢手,是用香客给石婆敬献的丝绸被面做成的,因为是石婆用过的,因此也就赋予了特殊的灵气,人们互相争抢着,把幸福抢到手,把平安带回家。几乎人人脖子上都系着红绸带,非常好看。
除上述活动外,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给牛郎和织女睡觉的石炕,供献被褥,上香磕头,祈盼他们今夜在此重温洞房蜜月。庙里有一块大石头,有
石婆庙规模虽小,却有浓郁民俗文化的厚重积淀,在历经了两千年风雨的洗礼后,长安石婆庙浓缩了七夕传统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许多原生态的文化特征。《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晋周处《风土记》:“
七夕节习俗是以民间的方式来表达的,石婆庙的民俗活动也不例外。今天石婆庙的民间祭祀活动,难免有迷信的成分,但是延续千年的民俗,又岂能是迷信两个字所能涵盖得了的!朝拜人的心愿多种多样,但主要是求得生存与发展。石婆治病,有求必应,在自然灾害与人为祸难还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境况下,石婆成为人们心灵与灵魂的寄托与安慰,成为人们心中的坚定的信仰。石婆确实起了一个心理治疗的作用,它至少可以降低一些人的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痛苦,调动积极情绪来战胜疾病和困难。人们在这里烧个香、磕个头,去掉一块心病,缓解了心灵深处的重大压力,心理满足了,心情舒畅了,社会和谐了。他们年复一年地来到石婆庙,在创造了一种环境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文化,一种延续了上千年,还要继续延续下去的文化。慈悲济世,劝人向善,是石婆庙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大力弘扬。
三、重建、拓展长安七夕节文化空间的构想
长安斗门七夕传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昆明池遗址、牛郎织女石雕、石爷和石婆庙以及至今延续的石婆庙七夕传统习俗活动,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具有特色的长安七夕文化空间。丰富的文物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长安七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展示和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怎样有意识地创造优良的传承环境和真实的文化空间,为长安七夕文化遗产的传承营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一件需要精心思考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为做好这一工作,我们曾多方奔走呼吁,虽然困难重重,但也取得可喜进展。西安市社科院、西安市发改委,都重点课题给予相应的调研经费。西安市建委拨付28万元,由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委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4-9月对昆明池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试掘和测量,取得了丰富的考古收获。在此基础上,多次组织专家研讨,召开两次高层次专题研讨会,结合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并得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民俗学会的大力支持,李松主任、刘魁立理事长、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传承而来的。珍惜历史、期望未来,就应当敬重历史、珍惜历史。长安斗门之所以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传统的七夕文化习俗,就是因为有昆明池、牛郎织女石刻和石爷庙、石婆庙这样好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空间。正是由于汉代牵牛、织女石雕的塑立,所以才有牛郎织女神话的形成;正是有了石爷庙、石婆庙,才有了七夕节的传承。保护文化空间就是保护民俗文化赖以传承的载体,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传统民俗文化继续保持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传承,发扬光大。因此,我们提出在昆明池遗址上,建设七夕文化主题公园,为保护和弘扬长安斗门七夕传统习俗提供一个新的载体和文化空间,探索一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古都西安建设七夕主体文化公园具有四大现实优势:一是这里历史文物、文化遗址比比皆是,历史文化非常厚重;二是这里的昆明池作为皇家园林整整二千年的历史,刚好和西安十三朝历史相吻合,把它作为昆明池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开发,能使人们感受到古都西安的深邃内涵;三是这里既有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又有牵牛、织女石雕和石爷、石婆庙真实的载体;四是这里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七夕民俗文化在这里得到比较完整的传承。
公园规划占地1400亩,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南沣村,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东邻西安绕城高速公路,西接108国道,北接红光路,南临鱼斗路,距市中心
1、石爷庙、石婆庙
规划对现有石婆庙进行修缮、扩建,如果可能将石爷庙移至园区,以达到保护文物和拓展文化空间的目的。
2、天河
《三辅黄图》引《关辅古语》也说:“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规划昆明池风景区内水系分为南北两片。北边的湖池作为整个昆明池的一部分,取名为天河,并将牛郎织女石刻置于天河两岸。
3、鹊桥
中国古代传说中,喜鹊为了能让牛郎织女相见,首尾相连搭成桥梁,故称鹊桥。规划鹊桥驾于天河之上,桥体上雕刻喜鹊及云彩图案,呈拱形,远处可观赏其宏伟气势。情侣漫步桥上,寓意深刻。
4、乞巧楼
古时乞巧的场所,汉有开襟楼、曝衣阁,齐有穿针楼⑨,唐有乞巧楼,民间在庭院搭彩楼代之。唐代乞巧楼以锦结成百尺楼殿,非华丽、壮观。乞巧楼既能作为园中主要景观,又能作为展现古代奇巧文化的空间。
5、乞巧市
乞巧市就是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规划在园中设乞巧市除固定摊位外,老百姓还可自由设摊,游客在此购买乞巧等旅游纪念品。
6、百戏楼
在石婆庙举行祭祀性的演出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特殊的七夕唱戏习俗现象。在此唱戏,更能展现七夕传统文化。
7、葡萄园
传说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在满天星斗的夜晚,与心爱的人手拉着手,坐在葡萄架下,仰望星空祈祷爱情忠贞不渝,为公园增添浪漫的色彩。
8、桑树林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是古代妇女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向织女乞巧,主要就是乞求纺织技能。规划在此建立纺织陈列室,展示从原始社会直到现代的纺织史系列图片,部分纺织品实物,纺织古机的模型,纺织历代文献资料。纺织史陈列室是文化交流的一个场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
9、仙女池
传说中织女和其他仙女下凡沐浴的地方,游人在此戏水,仿佛进入人间仙境,深刻领会牛郎织女故事文化内涵。
10、观星台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诗)。在晴朗夜空下,遥望银河的牛郎织女,可引起人们的美妙的遐想,也能借此普及天文科学知识。
11、遗址展示区
规划中的公园,地处昆明池遗址北岸。据考古发现,有两个出水口遗址,北岸大堤有一段约
上述展示,有效利用了石婆庙及其周边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人们对长安七夕民俗活动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总之,文化遗产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历史价值。只有坚持有效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才能使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牛郎织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堪称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宁波的梁山伯庙,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杭州的雷峰塔,都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在昆明池遗址上建一个以七夕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公园,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七夕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民族的、传统的就是世界的,牛郎织女历史文化是中国、全世界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有条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七夕节兴起于长安,兴盛于长安,并在长安得到很好的传承。我们有责任对七夕传统文化进行很好的保护、挖掘和利用,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①《魏书·世祖纪下》:“太平真君元年春……发长安五千人浚昆明池。”
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三·镐水》:“括地志:‘贞观中修昆明池丰镐二水皆悉堰入,无复流派。’”
③《旧唐书·德宗本纪下》:“(贞元十三年)八月丁巳,诏京兆尹韩皋修昆明池石炭、贺兰两堰兼湖渠。”
④《旧唐书·文宗本纪下》:“(大和九年)乃浚昆明、曲江二池。”
⑤《三辅故事》:“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作棹歌,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
⑥汤池《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考古》1979年第2期。
⑦洪淑玲《牛郎织女神话形成的脉络》,钟敬文等著《名家谈牛郎织女》,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⑧屈育德《牛郎、织女与七夕》,《文史知识》1986年第7期
⑨《太平御览》卷八三○引南朝梁顾野王《舆地志》:“齐武起曾城观,
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市汉唐昆明池遗址的钻探与试掘简报》,《考古》2006年10期。
作者:
李鸣生 西安市纪委干部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吉源杯征文]去石婆庙逛庙会
- 下一篇:秦腔版《曹操与杨修》17日起西安上演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