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春日汉服秀定格古韵浪漫
    • 兰花寄养“开出”致富新路径
    • “魔法菜园”出圈记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张军峰>>正文内容

    (散文)醉在樊川

    作者:张军峰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3日 点击数:

          一年有那么几天,我真的会醉,不是喝醉,而是陶醉。

          北方的春,很短,一不留神,就溜到了夏。

          因此,我总忘不了这短暂的几天醉,醉在樊川,醉在樊川道。

          四月是花的季节,这个季节桃花尚艳,油菜花也就偷偷开了,开满了樊川道,整个樊川就妩媚起来。

          樊川道的景点星罗棋布,这个时候,好多人们不常涉足的景点也不再寂寞了。

         传说,大约三千年前,神禾塬曾长出一种双穗的巨大麦禾,西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发现后,认为是天降祥瑞的征兆,把它们献给成王,成王又转送给周公。周公兴之所至,赋诗一首,名为《嘉禾》,“神禾塬”即由此得名而来。

        少陵塬因汉宣帝陵在当时长安城南鸿固原上,俗称大冢也叫大陵,而其许皇后葬杜陵南园,陵小,所以称为少陵,古时少小通用,因此后人称此塬为少陵塬。
       
    樊川道,是被少陵和神禾两塬夹出的一条川道,长约15 公里。汉因初大将樊哙封地在此,故有樊川之名,现有樊村在神禾塬上。一条潺潺的谲河蜿蜒其上,冲刷出一片肥沃而富庶之地。

        通常我逛樊川不走川道,而是从皇子坡登上少陵塬脑,站在少陵塬脑,远眺峩峩终南,近俯秀丽樊川,北是悠悠凤栖山,南是雄浑神禾塬,尤其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满眼绿油油的麦田,粉红的桃花,鹅黄的油菜花,嫩白的槐树花,蓝天青山,碧塬无垠,极目天阔,心情豁然。

        少陵塬脑像一个勺子,北构而东折,暗合了天上北斗七星之状,因此可谓风水宝地。据说唐时天相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不约而同将其死后墓葬选在这里。李淳风选好埋了一个铜钱,而袁天罡钉了一枚钉子,而钉子正好钉在了铜钱眼里,因此俩人墓相距仅百十米,你说奇也不奇。当然,历史沧桑,李淳风墓如今只剩下了一个标志,袁天罡墓(又说为一蒙古将军墓)孤孤的屹立在少陵塬脑,可这段传说千百年来让人遐想无穷。

       袁天罡墓旁新建一座牡丹园,品种繁多,红的粉的紫的白的绿的黑的,花团锦簇,不愧为国资天香第一花。知道人不多,因此往往可以恣意尽兴也。

    由此园可下塬进入勋荫坡,勋荫坡树茂枝密,曲径通幽,拾级转折而下,便是杜公祠。杜公祠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祠堂。杜公祠是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山门是仿唐代的砖木结构,祠院内有三间享殿,殿内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祠内最珍贵的文物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0年)杜甫写的《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这是现存唯一的杜甫墨宝。现在的建筑为明时所建,清时又加修葺。祠内花木葱郁,浓荫密蔽,环境幽雅。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唐时韦氏杜氏乃名望贵族,两家做宰相者六七十人之多,可见当时的辉煌。韦曲杜曲就是当时两家的势力范围。这儿风光迤逦,别墅连群,庄园林立。可到了杜甫时,杜氏已趋衰落,杜甫常常在杜曲杜陵韦曲以及少陵塬畔散步游走,日子惨淡,却也适然。在此长达十余年之久,留下了许多诗篇和足迹。

        杜公祠挨着牛头寺。牛头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该寺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后代多有修葺。今有大殿3间,僧舍7间,经幢一座,寺后有千年扭槐卧柏。身边古木参天,遮阳蔽日,俯临樊川,麦浪红花,尽收眼底。

       

       从牛头寺便可窥视杨虎城陵园几乎全貌。然而,对于这样一位千古英雄,需从正门仰视而进。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八个大字植于台阶两旁。

       1936年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将军与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西安事变”。1949年9月6日,杨虎城将军与次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还有“小萝卜头”一家在重庆歌乐山松林坡被害,1950年迁葬于此。陵园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杨将军墓,左右为夫人谢葆贞(8岁的杨拯贵与母亲合葬)、儿子杨拯中的陵墓;下层为秘书宋绮云、徐林侠夫妇与孩子小萝卜头、副官阎继明、警卫员张醒民的陵墓。杨虎城的长子杨拯民1998年病逝后也归葬于此。

       据说陵墓开挖时有泉水涌出,后又改在更高处,先八个大字处即是当时泉眼处。当初陵园选了好多地址,最后定于勋荫坡此处,也是天缘,此处实为风水福泽之地,塬上有唐的天相大师作陪,旁有牛头寺庇佑,青山有幸埋忠骨,将军长眠此处,可以安息。

       沿坡向东约一公里,有一天地洞,乃一道观,倡三教一理,万法归宗。现住一王师,常有方圆几十里俗人来此求卦,据说甚准。此观位于塬畔坡半中腰窑洞中,得天独厚,采山塬之气,香火鼎旺,不谓不绝。

       再向东一里就是华严寺。华严寺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祖庭。据记载,这里曾有华严宗初祖杜顺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俨塔、三祖贤首塔、四祖澄观塔。但在清乾隆年间,发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仅存杜顺灵骨塔和清凉国师澄观灵骨砖塔两座,其余全毁。一九三0年陕西大旱,朱子桥居士来陕西赈灾,与佛教界人士瞻礼华严寺塔时,见到代重修碑内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于塔前发愿"重修两塔,祝愿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桥遂与佛教界人士动工修塔。

        四世祖澄观塔呈六角形,为七层六面砖塔,高约十七米。塔上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因塔西临原畔,雨水冲刷,有倾覆之虞,长安相关部门于一九八六年拆迁,由原址向东南移动十米就地复原。

        现在华严寺正在原址上重建,虽不能复昔日辉煌,却也初具规模,夕阳下,两塔庄严,巍然屹立,令人肃然畏敬。

        昔日的韦杜庄园早不复在,韦杜的辉煌也已远去,可却带不走这里秀丽的风光。“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顺着樊川道再向东,过杜曲,就到了桃溪堡,崔护和小桃姑娘的传说,桃花红了一千年,故事就演绎了一千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游了一趟桃溪堡,借了一杯水,却惹就一段风流韵事,造就了这段曲折委婉的故事。

        谲水一路尾蛇向西流去,却带不走人们对人面桃花的畅想,桃林片片,花红无数,青山隐隐,麦浪翻滚,好风光当然有好心情。

        再向东三里少陵塬畔坡上就是兴教寺。

        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也称护国兴教寺,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圆寂后,先葬于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少陵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兴教寺现由殿房、藏经楼和塔院三部分组成。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藏经楼等。

        塔因寺而名,寺因僧而著世。历十七载千辛万苦取经而归,披肝沥胆翻译经文,留下绝世佛典,足以光照千秋万代。想想唐玄奘,看看大唐西域记,灵塔千年而庄严耸立,巍巍终南荫岭秀,沧浪樊川息眼收,无垠风光无限敬仰。

     

        樊川八大寺,分布于神禾少陵两塬,点缀整个川道,让人留恋于佛国境地,山青水美,雄浑的土塬,平坦的川道,绿树掩映,一步一趋。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是走马观花。如此美景,须驻足细品,处处竹林摇曳,溪澈草脆,莺歌燕舞,岂能混沌了眼。

     

       神禾塬被它南面的滈河以及北面的潏水紧紧夹裹成弯月状,更像一把弓箭,滈河是弦,潏水似箭。还有人更形象的说它的东端像一只凤凰,塬的东端末处高低起伏,似凤凰尾羽散开,向北逐渐收拢,再向西被沟道夹峙成鸟头状,人们称此地为凤凰嘴。

       在神禾塬上的樊川乡南樊村西的凤凰嘴西北有一寺叫观音寺,寺背依神禾原,面对潏水,与少陵原畔的兴教寺遥遥相望,因祀奉观音菩萨而得名,也是樊川八大寺之一。该寺在抗日战争以前有前中后三大殿,前殿供关老爷,中殿供如来佛祖,后殿是观世音菩萨。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可惜后来被国民党并拆毁,大殿遗址也在大跃进时开为砖瓦窑至今如是。不过,近年来四方香士各处化缘在原址旁修建庙宇,延续了香火。

      

    沿神禾塬向西到洪福寺,在樊村乡西樊村与岳村之间,神禾原北崖,与对面少陵原畔之兴国寺相对峙,寺以诸神普降洪福而得名。

    洪福寺为樊川八大寺之一,但在历来地方志和近现代名人的著述中却未见提及。据调查访问得知,洪福寺前原有唐柏二株,寺后有修竹,临崖有窑洞,现都湮没无迹可考。据传在清末民初寺院有门房三间和正殿、僧房等建筑。正殿供奉玉皇、无量、黑虎、灵官等泥塑神像。正殿是楼房,楼上中间供奉送子菩萨,两旁是瘟神和火神,另有二十八星宿及八大金刚泥塑像。后来遭战乱天灾损毁,成为一座小寺庙,也几乎不见记载,所以现在知之的人愈来愈少。

        而在少陵塬对应的位置上,与洪福寺遥相呼应的是兴国寺。因在一所学校中,鲜为人领略。

    兴国寺,位于今东西杨万坡村之间的少陵原畔,《咸宁县志》载:“兴国寺在夏侯村西,离城三十里,唐三藏香火院。”宋时改名“延兴寺”,即张礼《记》中所称的“延兴废寺”。寺前有高大的唐柏两株,至今仍挺拔而立。在两株柏树之后就是唐兴国寺遗址。

    1939年秋,陕西省教育厅就兴国寺遗址,创建了一所规模很大的省立中学——兴国中学。

    兴国中学在1949年5月西安解放时停办,嗣后西北军政大学、西北艺术学院先后以这里为校址。1954年加以扩建和改建,设立西安美术学院。美院校舍多现代化高大楼层,而当人们看到挺立在少陵原半腰的两株古柏时,还能想到这里就是兴国寺遗址。后来西安美院搬走,这里成了一所教育职业学校。

     

    由神禾塬的洪福寺再向西乃禅经寺,在今樊村街办小江村南神禾原北崖畔,与少陵原畔华严寺相对峙。清修《咸宁县志》云:“小章(应为“江”)村有禅经寺”,但语焉不详。《续志》载:“禅经寺,在小江村南神禾原北崖,杨嗣复迎养其父于此(见《杨氏家谱》原注〉。”

    禅经寺到民国时期,仍有庙宇。郑子屏《心园集·樊川图记》在“小江村”条目下写道“近村,丛柏森立,古禅静(经)寺尚在。”据笔者调查了解,昔日寺内有山门、佛殿及东西廊房,并塑有十八罗汉泥塑,规模还算不小。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特务机关“青训队”曾驻该寺,残害革命人士和进步青年。解放后,小江村村民将寺庙拆除,在村内改建成了一所初级小学。

     

        从禅经寺再向西,与少陵塬上的牛头寺呼应的是法幢寺,原名云栖寺,清修《咸宁县志》载“瓜洲村有云栖寺”,即指此。该寺位于今长安申店乡瓜州村西北神禾原畔。法幢寺,由于寺内存放陀罗尼经幢而得名。解放前,寺庙规模不小,占地较广,至今寺庙旧址还被当地群众称为“十八亩地”。法幢寺为密宗佛寺,寺内原有一尊高5米的石雕佛像,后于七十年代修路损坏埋入地下。该寺今天己为一片坡地,无迹可寻。

        其实,神禾塬上的四座寺庙不可和少陵塬上的四座寺庙同日而语。有几个原因,一是少陵塬的寺庙自古脚下是道路,人来往方便,所以香火鼎盛,赖以延续。而神禾塬寺下是潏河。二是牛头寺有杜公祠相邻,华严寺也较萧条,只是显眼,兴国寺人不常去,所以也颓败,兴教寺自古为历朝历代推崇,最为旺盛。三则神禾塬寺重视不足。

        多么希望樊川八大寺恢复唐时香火缭绕状态,那时,神禾少陵诸寺遥辉相映,钟声齐鸣,响彻樊川,那是何等气势。八大寺兴的兴衰的衰,一股悲凉油然心头,一股期盼也遽然升起,愿樊川再显昔日美景,潏水共两塬于一色,落霞与八寺交相辉。

        这就算说完了樊川吗,樊川的瑰丽景色还有很多,虽然多为小景小点,倒也星罗棋布于川塬间,譬如竹园村的张季鸾墓,张季鸾乃昔日《大公报》主编,无冕之王的先驱,有“报界宗师”之誉。死后毛泽东主席为其吊唁。有也在杜曲竹园村的朱子桥墓。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陆军上将衔,黑龙江将军,广东省长,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兼哈尔滨特别区行政长官,国民政府赈灾会常委,著名爱国人士,九一八事变后,献身于社会赈济事业,世以“赈灾将军”呼之。朱曾赈灾于陕,对陕视为第二故乡,尤钟情樊川,遗言死后葬樊川竹园村。于右任先生书墓志铭。

        如果再算上凤栖山上的井勿幕墓,连战祖母墓,清凉寺,以及神禾塬脑的常宁宫等,真是可谓进了大观园。

        樊川道景点如繁星璀璨,置身其中,感受历史的博大深厚,感受川塬的雄浑壮阔,感受终南山的钟灵隽秀,竹林,麦浪,繁花,澈水,怎能不让人醉于此,恋于此,斯身归于处。

        站在少陵塬脑头,我真想大喊一声,我的秦岭我的山,我的少陵我的川,樊川,我爱你。

     

                                                                    2011年5月14日

                                     部分寺院资料源于王井南先生《唐长安樊川八大寺》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散文)不羁之书家张新生
    • 下一篇:(散文)终南修行人--西岔探访广参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