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乡村城门楼:堪称城堡建筑艺术精品
在关中道上有许多老村庄,以前都有村墙和村门。大抵因过去兵荒马乱、匪乱横行的岁月中,人们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不受侵害而构筑的防御性建筑。在这样关乎性命的建筑上体现出了艺术和格局结构的和谐,创造出了许多堪称建筑艺术品的村墙村门。
|
|
|
行游在西安市长安区不少乡村,人们会看到不少清代的城墙、城门楼建筑。清朝同治年间回民起义爆发后,左宗棠委任陕西长安籍人柏景伟为总理陕西团练兼修城堡之事,因此,长安和周边各县大部分村子的城墙、城门楼皆始于此时。
柏景伟(1830~1891),字子俊,号忍庵,晚号沣西老农,陕西长安冯村人,晚清著名学者。清咸丰五年(1855)中举人,屡应进士未第。同治初年,以举人大挑二等授定边县训导,因时值回民起义未赴,带父母避乱隐居终南山。父母去世后,他在长安办团练,镇压起义回民。清军多隆阿部入陕时,应提督傅先宗之召,入幕府为参谋,解救了回民义军对庆阳、巩昌(今陇西)两府的包围,以功赏六品以下衔,授候补知县。同治六年(1867),左宗棠领兵入关中,请其入营参谋军事。他向左提出于乡镇筑堡寨以保百姓安居,设里局以减民众力役,迁徙回民,开科取士等16项要务,多被左采纳。左保举他为知县,分陕西省补用,并加州同衔。
直至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长安很多村子还保留有城墙、城门楼,直到新的世纪到来这些城墙、城门楼逐渐塌毁消失。至今,城墙已寻觅不到一处,而城门楼则还可零星看到几座。
|
|
西安长安区子午街道南豆角村城楼:这是目前长安区农村唯一保留着两座城楼而且都保持着原貌的城楼,很有文物价值。据宋《长安志》记载:豆角镇在长安县南45里,分东豆角、西豆角。宋景佑2年(公元1035年)改豆角镇为子午镇,将东豆角联入其内。后西豆角被山洪冲没,村民北移,始建南豆角、北豆角。
南豆角村有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村口两颗千年柏树下,有 一米 多高的宋代人头像,村人称曰“社公石爷”。在村子中间,有两座城门楼遥遥相对,据说此地原为一座城池,四面有城墙相连,城门厚实,有两个巨大的窑窝是插顶门杠的。因年代久远,城墙倒塌,唯剩下了两座城门楼,虽与西安的古城门不可同日而语,却也小巧精致。
长安区滦镇街道下滦村北城门楼建于清光绪三年,南北长约 280米 ,东西宽约 260米 。堡址不仅原有南门、东门、北门,还有城墙、炮楼、城壕,城内有一条南北向正街,五条东西向小街,现仅存北城门与东北部城壕一段。城门下部以石条、上部以砖包边,“大清光绪三年冬月吉日造”的落款在城门上仍清晰可见。因当年生产队用作保管室,故能完整保留至今。北城门是滦镇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城门建筑。这个堡址对于研究清代晚期关中地区城堡的平面布局、城门建筑特征提供了实物资料。
长安区马王村西城门楼:城楼虽不大,但门楣上的“遥望岐阳”四字反映了过去的辉煌历史。
.
|
①长安区黄良街道立元村西门楼
②长安区黄良街道立元村东门楼
清代的楼堡是一种综合性的,极富特色的建筑,它具备了民居建筑的特征,又加入或者强调了军事防御建筑的特征,从而区别于当地传统的民居,而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池。虽然在平面或立体空间上,各种楼堡各尽不同,各有特色,但它无论是平面布局,空间结构,都形成了共同的特征,无可非议地被归纳成一种举世瞻目的建筑文化。
楼堡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关注,首先是它独特的空间形式,楼堡又高又厚的楼墙,内部容纳了种种建筑成分,而外部线条极其简洁明快,无论是方,圆,半圆,万字形,重圆,重方,以及庞大的体量,都明显地区别于各式各样的民居,而从乡村低矮,散乱,芜杂的民居群中脱颖而出。
人们看着这些散落在长安民间的清代建筑艺术品,一个个随着旧村的改造而惨遭灭顶之灾,心中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痛,希望仅存的古代城门能够幸免于难…… (传媒新锐卢剑利)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