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和他的“商山兵团”
--印象商洛作家群
论起作家,人们不能不想起贾平凹,谈起贾平凹,商洛人是自豪的,因为贾平凹几乎成了商洛人的金名片。而以他为首前后一大群国家级和省级的作家,众所周知,商洛大地是一块滋生文学的土壤。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更重要的这是一片充满灵气的土地:山环水绕,鲜花似锦;林木繁茂,绿草如茵;天风海浪,温泉奇珍……地灵必然人杰,所以这里自古以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近年来,商洛文学创作又一次引起世人的关注,几乎每年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出版。尤其是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同时引发了一批青年作家的崛起,特别引人注目,他们的作品在省内外文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商洛作家从多元的角度,展示了独特的洛河文化,因而显得别具风采。商洛实在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目前它的经济状况还比较贫穷,丰厚的文化底蕴养育了以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京夫为代表的、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商洛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已经翻过了秦岭,横穿南北,走向全国和世界,影响深远。
商洛作家群不仅代表当代商洛作家的精神风貌,而且承载了鸿扬商洛文化的历史使命。正如著名儿童作家鱼在洋所说:作家群能成为商洛在外面叫得响的名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凝聚着几代人几十年来的汗水,演绎着好多鲜为人知的奉献者之歌。
在古城西安,曾经好几次遇见省文艺界和陕西电视台的摄影朋友,当然还有好多文友提出这样的疑问,是贾平凹成就了商洛作家群还是商洛作家群成就了贾平凹,我想这并不重要,因为贾平凹对当代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具有不可轻估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没有贾平凹就没有商洛作家群,就没有商洛文化的“名牌”效应。与此同时,商洛作家群的形成对贾平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相互影响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任何一个作家群或文学流派的形成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大作家的榜样力量。商洛作家群的形成能极大地促进一个地域或更大范围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一个作家的成熟及其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他所依附的群体和所沉浸的艺术氛围。
之所以我们商洛作家群名称为文化绿洲,那就是,我们的作品,既要坚持高品位,又要适应市场、拥有高品味的读者,使得我们的商洛成成为文化绿洲。
商洛地区的本土作家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土地充满着深情。不少作家的小说选择了有相当历史跨度的生活题材,他们借文学的天空来重新聚集那远逝的历史风云,以悲怆的情感来叩响历史锈迹斑斑的门环,用生命的呐喊来召唤在历史长河中消逝的生命的尊严,在反观历史中思索社会与人生,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尤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洛人才有了自己真正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才文风渐盛,以至极盛,这就是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它的出现已经成为陕西及中国文坛上一种令人刮目的现象。这个创作群体最显著的特点是,人数多,作品多,知名度高。
首先,“矮小的文学崛起人”带动“商山兵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掠过中华大地,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带来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也给商洛文坛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契机。尤其是贾平凹的出现对于商洛和中国文坛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曾被称为“矮小的巨人”的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著名的青年作家,在海外学者中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独行侠”。而在实实在在的商洛人眼中,他是一张名片,在外面的世界,提起商洛,知者甚少,面提起贾平凹却无人不晓。他的出现是中国文坛的一个奇迹,他以卓越的创作实绩立足于文坛!他有过苦苦的挣扎与奋斗,却有着超凡的灵感与顿悟。“他得老庄精髓,具道家风骨,写独家诗文,成自身气候。”他的创作独辟一径,作品内容凝重深沉,文字语言冷峻幽默,潇洒自如,具有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审美个性。刚过不惑之年已出版40多种文学作品,在国内30多次荣获各种文学奖,并以其长篇小说《浮躁》获1988年度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他1952年2月21日生于丹凤县棣花塬,自幼秉承家训,潜心读书,寡言多思,言行俱优。自商镇中学毕业,适逢“文化大革命”各级各类学校停课,他曾回乡五年,在苗沟水库一边劳动,一边搞宣传。他主编的《水库战报》,虽粗犷却屡见奇笔,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此间的生活体验素材积累及方笔锻炼,为以后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一定基础。1972年,他入西北大学中文系深造。毕业后,初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学编辑,继任《长安》文学月刊编辑。此后一直在西安市作协任专业创作人员、作协主席,获一级作家职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委员、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人民文学》编委、省散文学会会长、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等职,中国当代文坛著名作家,在海外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独行侠”。 20年来,贾平凹已出版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文论等40多部600多万字,其中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脚本十多部;部分名篇被选入大学、中学教材;自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小说奖,短篇小说《满月儿》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来,先后在国内荣获各种文学奖30多次。他的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文。本人载入美、英分别出版的《世界名人录》。长篇小说《秦腔》荣获首届世界华人《红楼梦》文学创作奖。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在此还要介绍的几位作家,都是喝丹江水长大后,或在商洛工作一段时间奉调外地工作,或大学毕业分配外地工作的,他们是商洛作家群中的“外线部队”。
京夫,原名郭景富,商州腰市人。1942年1月生。陕西省作家协会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这位最早从商州文化馆的“窝地”中潜心写出去的国家一级作家,看上去极普通,毫无过人之处。可正是这个平凡的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深深的脚印》,长篇小说《新女》、《文化层》、《八里情仇》,散文集《海贝》等。短篇小说《手杖》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娘》获1980—1981《当代》文学奖,《陈跛子与裘队长》被译为英文,《在治安办公室里》获首届金盾文学奖。其生平事迹已收《中国文艺家传集》等多种辞书。
孙见喜,1946年生于商州张村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西安市作协理事,陕西省书评学会、散文学会会员,太白文艺出版社副编审。是一位理工大家毕业后改行的著名作家、评论家,小说写得颇有深度和力度,小说《自然铜》、《望月婆罗门》一出世,就以其哲学家的睿智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已出版多部小说、散文集。作为文学评论家,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研究贾平凹不是一般的充当“留声机”和“录像机”,而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探索,他的研究成果有时连贾平凹自己都感到吃惊和意外。因此,曾有人说他是“解释贾平凹和贾学的执牛耳者”,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贾平凹之谜》一书。主要著作有小说集《望月佛罗门》,散文集《小河涨水》,等。《贾平凹之谜》除了给文学研究者提供极富有价值的资料外,又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传记作品。孙见喜的作品曾获省以上各种文学奖10余次。简介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等多种辞书,新近出版长篇小说《山匪》、《孙见喜评论集》。
方英文,1958年出生于镇安县。是一位大跃进时出生的青年作家。散文、随笔,以选材角度和写作风格独特见长,常在调侃中给人启迪。小说颇涵幽默与讽刺意味,仅1992年,先后发表过中短篇小说7部(篇),散文、随笔40多篇,约20万字,目前作品已有百万多字,曾荣获《女友》杂志评出的“十大散文作家”桂冠。散文《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获鲁迅故乡《野草》杂志举办的全国散文征文一等奖。
陈彦不过年届而立,起初醉心于戏剧创作,八十年代中期,一年写出7部戏,引起广泛关注,后调省戏曲研究院作编剧。戏剧创作之外,涉笔散文、报告文学,均出手不凡,为文坛注目。又为电视剧《神禾源》主题歌作词,在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他作词的几首歌,深受群众喜爱。
在省城西安,“商洛作家群”中的“”已经成长为一支有实力的“先遣团”。去年,在轰动全国的“陕军东征”中,4部作品就有两部商洛籍作家跻身榜中。可以这样说,陕西文坛、中国文坛如果抹掉他们,将会黯然失色。
其次,笔耕不辍数十载,老将依然宝刀不老,应该说贾平凹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假如没有一代老作家的辛勤耕耘留下的那片文学沃土,再好的种子,何处生根发芽?五六十年代崛起的一批老作家,开辟了商洛文学创作的先河,在我市的文学发展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这里首先要提及的是已年过六旬的杜希华(杜绢花),他是商洛较早的省作协会员。作为民歌体诗人,他勤于笔耕,一直坚持创作直到退休仍矢志不渝。其主要作品早在50年代末被收录于郭沫若、周扬编的《红旗歌谣》诗集中。
40年前,风华正茂的宁有志第一次走上了小学讲台,曾经无数次望着无邪的孩子,他产生了为孩子创作,塑造他们美好心灵的强烈冲动。于是,他拿起笔,写诗歌、散文、小说,写寓言,一发便不可收。年复一年,他坐在阴暗潮湿的蜗居里,过着清苦的日子,编造着精美的精神食粮。800多首儿童诗歌,500多篇寓言发表在省内外的报刊上,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他的诗先后收入20多种选本,40则寓言收入《中国寓言佳作选》、《365夜》等几十种书,并出版了两本儿歌集,一本寓言集《孙悟空和他的后代们》获得省首届儿童文学二等奖。老宁自己就是一则寓言,他一如牛,30多年来在儿童文学的园地里耕耘,奉献出了满腔赤诚。
李高信,1942年10月24日生于陕西商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先后在金融、群众文化、文艺研究和编辑出版部门工作。是著名的鲁迅研究家、文学评论家。高中毕业便参加了工作,二十多年来,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自学,不懈努力。在鲁迅研究和文艺评论领域卓有建树,可称为我区学者型作家。1980年以来,已出版《鲁迅笔名探索》、《品书人语》、《北窗书语》、《书斋絮语》、《书海小语》、《现代漫画四十家掠影》等多部专著和散文集。
屈超耘(清漪),地道的关中人,虽非祖籍商洛,却是“丹水河畔有家园”。17岁奉调入商,一呆就是40多个春秋。60年代就在《延河》杂志上发表小说《我和永清》,并出版了剧作《桑园人家》,八十年代以来,力攻杂文,不仅写得勤,而且不乏佳作,为省内外杂文界所注目。著有杂文集《寂寞庄杂记》。现任商洛地区文化局长。
1985年的秋天,在北戴河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杂文研讨会上,与会的80多人中,他是唯一的一位县委书记,他就是张中山(若白)。他擅长写散文,以议论散文和叙事散文见长,其散文有阳刚之美,写山、写水、写人、写情、写景、写事,朴实无华,娓娓道来。他的散文完全是他性格的物化和至情至性的自然宣泄。而他的偏于议论的杂文,爱憎分明,亦颇具刚健之美,“对于真善美的礼赞和假丑恶的抨击昭然毋隐”。若白,现任商洛报社总编辑。著有散文集《山中小唱》,有多篇杂文散文作品被收入国内外5本文集。
田涧菁,现任《当代戏剧》副主编,戏剧评论家,曾获我国最高戏剧奖“田汉戏剧”奖。他的创作道路始于戏剧,后写关于戏剧的散文亦卓有成就。
李文举(李念母),也是50年代发表作品的作家。他的作品亲情味极浓,笔名便是为了纪念他的母亲而取的。他虽是关中人,50年代大学毕业便长期在商洛工作。一生多坎坷,曾因“弄文罹文网”蒙冤十多年。1984年之后,他先后担任商南县政协和政府领导职务,工作之余,创作并发表了大量作品,讴歌了“纳雄秦秀楚之神韵,成南北文化之积淀”的商洛山光水色和人物风情。以写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自然流畅。著有散文集《醉人山风》。
沈庆云,高级记者,新闻采访之余写散文小说,有3本散文集;张绪田,商州人氏,行政官员,也是杂文家,乐在政余弄文章,笔锋犀利,作品屡次获奖。
从头说起,他们的名字还有很多很多,譬如南河、汪效常、荒原等。有的成功了,有的还在默默不辍笔耕,但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正是他们象一颗颗无闻的小石子,为后来者铺出了一条通往文学彼岸的路。
最后贾平凹之后的商洛文学“新生代”的涌现,促使商洛作家群队伍更加庞大,继贾平凹之后,跟着他的步伐,读着他的作品走上文学道路的是商洛作家群的“新生代”。年轻的“新生代”的作家们,正用无悔的岁月,抒写着商洛文坛辉煌的明天。
秦国鹏:笔名秦豫,自由撰稿人,编剧,词创作人,陕西商洛人,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于陕西商洛,18岁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艺术报》《商洛日报》等全国报刊杂志发表中发表散文诗歌。其代表作品有散文《翻阅阳光》《雪痕》等,部分作品被杂志网络转载,现主要从事诗词剧本创作。
作者简介:
秦国鹏:笔名秦豫,自由撰稿人,编剧,词创作人,陕西商洛人。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于陕西商洛,18岁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艺术报》《商洛日报》等全国报刊杂志发表中发表散文诗歌。其代表作品有散文《翻阅阳光》《雪痕》等,部分作品被杂志网络转载,现主要从事诗词剧本创作。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