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古戏楼:渐被遗忘的“文化星辰”
长安区引镇街道库峪口村古戏楼,建于1968年5月
戏楼记录着一段漫长的艺术辉煌,戏楼曾维系着几十代人的情趣逸乐,作为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至今仍留给人们绵长美好的记忆。当年的戏楼已经风光不再,但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仍在为新的时代增光添彩。
解放前,关中地区有很多村子都建有自己的戏台(楼),是村子里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在戏台下看戏是老百姓们盼着过年过节的因素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很多村子拆了旧社会的老戏台,盖了新戏台。
陕西师范大学学者焦文彬曾著有《长安戏曲》专著,对陕西戏楼有深入的研究。据他考证,陕西最早的音乐歌舞与百戏演出是在平面的广场上或室内,到了秦汉,才有了戏台,像汉长安城的平乐观。汉以后许多庙宇都修戏台,戏曲演出由原先的单纯娱人转向既娱人又娱神的阶段。唐代曾出现了慈恩寺、荐福寺、青龙寺戏场。宋元以后的戏台至今在陕西尚存有百余座。明清两代的戏楼就更遍及三秦大地了。陕西众多的古戏楼,多为秦腔演出活动的重要场所。
长安区引镇街道库峪口村古戏楼,建于1968年5月
戏楼的建筑与发展,也见证着秦腔戏曲发展的坎坷历程。戏楼的普及和繁荣也伴随着陕西地方戏的繁荣和发展。从元明时期开始,秦腔随着工商业与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断拥入城市,除利用原寺庙戏楼剧场外,新增设了许多戏棚,这些比较简易的演出场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比较固定的戏园子、剧场或剧院。
随着朝代的更替,戏楼已失去了演戏娱乐的功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有的戏楼正在减少着。一次,笔者从长安县志查到子午镇有一座古戏楼,兴冲冲前往寻访,到那儿才知“文革”期间已拆除了。剩下为数不多的戏楼“留守族”,依旧向人们诉说当年的繁华。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这些新戏台也逐渐冷落,或废弃,或拆除。目前关中农村看到的戏台已寥若晨星。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鸡子殿大蜡 千百年传承
- 下一篇:仓颉造字台:融入"都市圈" 期待大保护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