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百货大楼与慈善家张子宜
西安民生百货大楼是西北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商业企业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著名的百货大楼与现代西安乃至于陕西的慈善事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事实上,今天的民生大楼就建立在原西安孤儿教养院的旧址之上。西安孤儿教养院的创办人以及主要负责人叫张子宜,1946年国民政府规定,凡以个人名义开办的慈善机构都以创办人的名字命名,所以,西安孤儿教养院从此更名为“西安私立子宜育幼院”。
于右任先生曾说,陕西有三位备受社会称赞的人,一个是水利专家李仪祉,一个是报人、学者张季鸾,第三个就是这个陕西慈善事业的开创者、西安基督教青年会董事长、老同盟会员张子宜了。
张子宜(1881年—1964年),陕西兴平县人。1922年10月,在冯玉祥将军的资助下,正式成立了“西安孤儿教养院”即后来的“西安私立子宜育幼院”。院址就在今解放路中段,包括今天东二路到东四路之间共120亩土地。到1926年西安“围城之战”时,孤儿院已有学生100多人。当时,西安城内粮食极其缺乏,为了保证孤儿们度过难关,张子宜四处奔走呼吁,得到了杨虎城将军的支持,拨给了一些粮食及代粮食。因此,在八个月的“围城之战”中,西安居民有数万人饿死,但孤儿院却没有一名师生死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机频繁轰炸西安,为了保证孤儿们的安全,张子宜致函当时的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在于右任的帮助下,张子宜在长安县太乙宫购得七十亩土地,重建了教堂、教室、作坊,孤儿院搬迁到了新址。这个新址就是今天的“西安市社会福利院”。孤儿院搬迁后,张子宜便将原孤儿院改为“民生市场”,所以叫“民生市场”,张子宜解释说:“是为了人民生活才开办的这个市场。市场既能为摊贩提供一个固定的营业场所,以保障他们的生活;同时,孤儿院也能用所收的租金来收养更多的孤儿。”。“民生市场”由孤儿院管理,凡进入市场的摊贩,必须经过市场办事处的审查、认可。据说,当时许多地痞流氓看中了这个临近火车站的商业宝地,企图进入市场,但都被拒绝了。由于管理严格,市场内营业秩序很好,据老人回忆,那时的民生市场,从早到晚,客流不断,是西北地区最大、最热闹的市场。
解放战争开始以后,国民党政府不断扩大捐税名目,“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唯有屁无捐”、“一年几征粮,百姓饿断肠”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有人统计,当时仅国民政府的“正捐”就多达170多种。迫于繁重的捐税,自1947年起,民生市场曾有过三次抗捐斗争。1947年3月,国民政府税局向市场理事会出示文件,要求所有摊贩领取“营业执照”并交纳“营业税”,理事会以“负责人不在”将其搪塞走了。一个月后,税局带领三十多个税警闯入市场,声称所有摊贩必须立刻缴税,否则就抓人!张子宜出面,以摊贩所交摊贩费完全是为了养活孤儿为由,并写出慈善事业不应缴税的书面呈文,到有关方面奔走呼吁,才得以幸免。1948年初,当时四区副区长郝立绪带领100多人把市场围住,然后向摊贩收“马干费”(交通税之一),并威胁摊贩说,谁不交就是“破坏戡乱”“帮助共产党”,结果,引起民生市场局部罢市,事情不了了之。
解放初,民生市场有摊贩300多家,在人民政府大力的扶持下,到1951年,市场摊贩已超过了1000家。经过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到1954年,有240多个摊贩组成了“民生合作商店”,形成了“民生百货商店”的雏形,1958年9月,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我们今天的“民生百货大楼”。
解放后,张子宜连续当选为政协西安市新城区第一、二、三届委会员副主席。这位“陕西慈善第一人”,于1964年12月去世,享年84岁。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这些地段可购买灯笼春联
- 下一篇:张子宜创办西安孤儿教养院之动机与经过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