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源杯征文]郭杜记忆
对郭杜最初的记忆,来自于三十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因姑姑出嫁到距郭杜镇不远的小居安村,我才有机会能到郭杜镇一转。
记得是每年的十月份以后吧,按照长安乡俗,娘家人都要在这个时节给出嫁的闺女送糕馍。此时,秋忙已毕,闲下来的庄稼人,忽然想到了自己远嫁的闺女,她家过得还好吧?她们的收成如何呢?这样在心里嘀咕着,便会用白生生的麦面,蒸出各式各样的花馍,再在馍上点缀以红枣,着以红绿膏色,再买上搭头(多为水果,诸如苹果、柿子之类,以十个为吉),用竹篾编的笼提了,优哉游哉地往闺女家去了。记忆中,每年到这个时候,我都会随了祖母到姑姑家去。我们家在长安东南方的王莽乡,而小居安则在长安西面的郭杜镇,相距二十多公里远,若以眼下的交通来看,实在没有什么。但放在三十多年前,那可实在是一段相当远的路程。
因为路远,需在姑姑家住上一两天。姑姑和祖母长久不见,娘儿俩自然要在一块拉呱闲话,互诉思念。我则闲得无聊,便缠上姑夫带我到郭杜镇玩。想象里,那可能是一个大堡子,但去了却很失望,不但没有我想象中的气魄,似乎还有一些寒碜,有一条狭窄的十字街,有些商店、饭铺,还有邮电局什么的。街道上坑洼不平,灰尘很大,偶尔有大卡车、拖拉机驰过。还有不知道是谁家的游猪野狗,来回地在街面上窜。我一下子没有了兴趣,拉着姑夫往回走。
自那次败了兴,我后来到姑姑家去,便再也不愿去郭杜镇玩了。这样,一晃就是多年。直到我上了大学,我才有幸再次遭遇郭杜。不过,却是让人不堪回忆。大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吧,一年的秋天,趁了周日,我和几位同学相约去爬坐落在沣峪口附近的青华山。那天,我们玩得很高兴,看了栗园、竹林,还去了一座寺庙,看了一下大卧佛。疯闹了几个小时,才说笑着下山。往回返走到郭杜镇时,腿也酸了,肚子也叫了,走进郭杜十字一家饭馆,匆匆吃了一顿饭,对郭杜没留下什么印象。
多年来,我好像和郭杜结下了不解之缘。常到长安采访,多次地接触到了郭杜,虽然是水过地皮湿、走马观花式的路过,但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郭杜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变化,更是让我瞪大了眼睛。这里道路笔直敞亮,街道干净整洁,高楼林立,商铺栉次鳞比,处处鲜花芳草,似乎连路上的行人也精神、光鲜了许多。今年秋天,女儿考上了大学,学校的新校址就在郭杜。趁送女儿上学的机会,我又近距离地接触了一下郭杜。这一接触我才知道,这里已成了陕西的大学城,有近十所全国知名高校落户此地。长安区还在此成立了郭杜经济开发区,目前已有很多高科企业入区。就连长安区委、区政府也搬迁到了距郭杜不远的樱花广场。
近日,趁周末,我和几位朋友到郭杜附近的农家乐去垂钓了一次。当甩出的钓丝袅袅地垂进碧水中,我的心也顿时成了水中自由自在的鱼。趁给我的茶杯里加水时,我和鱼塘的主人小张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他就是附近的村民,这几年政策好,村里人的日子好过多了,村民们有的办企业,有的跑运输,有的办农家乐,有的搞苗圃,有的搞养殖,八仙过海,都赚了钱。就连种田的,手头也比过去活泛。村里道路硬化了,栽了行道树,种上了花草,家家都起了两三层的小洋楼……总之,日子滋润得没法说。过去,因日子苦焦,人们心头烦心事多,说话声气高,语气硬。现如今,日子顺畅了,大家说话也和悦了,待人也有喜气了。听着这些话,我在心里连连发着感叹:看来,郭杜镇真的是变了,变得美丽了迷人了风情万种了,我记忆中的破败、闭塞的郭杜连一点影子也找不到了。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张三民最新作品被红网刊发
- 下一篇:美景风情知多少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