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凤县消灾寺:“天下第一祈福胜地”
消灾寺
座落在陕西省凤县凤州古城内的消灾寺景区于2011年8月17日盛大开园。消灾寺始建于西汉,兴盛于隋唐,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因唐玄宗李隆基曾在此祈福消灾而闻名天下,历代以来香火旺盛。在豆积山的千米绝壁之上,既有道教上仙张果老隐居修炼的洞穴遗迹,又有唐玄宗避祸安史之乱在此祈福消灾的历史渊源,更有现存的孔子文庙与之遥相呼应,在整个景区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同聚一山”的独特人文景观。
近年来,凤县对千年古刹进行了恢复重修,让这一历史古迹焕发了新的容颜。在省、市佛教协会的指导下,8月17日,来自海内外的108位高僧大德将齐聚消灾寺,隆重举行消灾寺开光法会、佛光音乐会和祈福法会,共同祈祷世界和平,护佑众生平安。
凤县位于秦岭腹地,嘉陵江安河交汇三角洲,古凤州镇距宝鸡市90公里,县城双石铺ll公里,宝成铁路,川陕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使利。古凤州地处亚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上,属半湿润山地气候,海拔905米至2739米之间,垂直带分布明显。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避暑休闲的好所在。
古凤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先后更名为梁泉县、河池郡、南岐州、风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州为县,截至1951年6月,县城搬往双石铺之前,一直为凤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豆积山位于古凤州城嘉陵江北岸,因系硕石沉积而成,形若豆类摞积,故名豆积山,与天水麦积山互为姊妹山。山东优猴儿石,山腰有支锅石,张果老洞,山顶有消灾寺等景点,古时即为凤州著名名胜区。
张果老洞建于豆积山腰的绝壁峭岩间,甚为奇险。相传,唐代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曾于此凿石成窟从事修炼。唐后,人们在原窟建庙,名张果老,内有观音、十八罗汉及张果老塑像,并修铁棋亭一座,存铁棋子32枚,“铁棋仙迹”及威风八景之一。
消灾寺
消灾寺
卢剑利来到消灾寺
消灾寺石窟
消灾寺石窟艺术
消灾寺位于豆积山顶,这里依山傍水、茂林修竹,风景优美,先名“萧台寺”,后改为消灾寺。旧时庙内有铁钟一口,寺僧每天晨击钟敬佛,钟声悠扬,覆盖整个凤州城,旅人皆以钟声为启程行路的讯号。“萧寺晨钟”为凤县八景之一。消灾寺“东有灵山大佛、西有南岐观音”,是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祁福消灾之地,被誉为“天下第一祈福胜地”。是融佛道儒与一体,三教同粹的文化胜迹,这里既有盛唐遗韵、传说典故,又有山清水秀,无边风月,古柏覆盖,悬崖石窟,,雄伟壮观、耀眼夺目。
单凭消灾寺”三个字,顾名思义,就给人们带来平安祝福和美好的依托。常言道,山不在高低,庙不在大小,有神则灵。传说此寺佛祖十分灵验,每逢农历正月初九庙会,游人云集、香客不断、上山给佛祖叩头,求个岁岁平安,吉祥如意。可论起消灾寺的来历,却知者甚少。
相传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霸王项羽自持强悍,背信弃义,拥兵据首咸阳、贬刘邦为“汉中王”。刘邦出于无奈,自咸阳起程前往汉中,一路之上忧心重重,大为不快。途径凤州,忽报,有一僧人求见,刘邦一怔,传话有请。少时,见一老僧鹤发童颜,慈眉善眼,来到刘邦面前,双手合拢,口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贫僧参见大王。”刘邦言道:高僧要见寡人,有何教诲?老僧答道,贫僧栖身北山小庙,久闻大王圣明,今经此地,故来送行。观大王气度非凡,日后必得善果。今虽有难,自有高人相助。汉中乃藏龙卧虎之地,大王尽可前往,不必忧虑,凡事自有天定,大王一路保重,贫僧告辞。言毕,拂袖而去。后来,刘邦退守汉中,屯兵养马,大兴农桑,拜韩信为元帅,张良为军师。五年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灭楚霸,平四海,一统天下,想起当年凤州遇僧人一事,降旨丞相萧和,前往凤州寻访高僧。萧和来到凤州,四处差人查访,方圆百里,并无高僧足迹。凤州北山更无小庙,萧和深感奇异,连连称道:“神人、神人也!莫非是佛祖显灵?”即差人在凤州北山(豆积山顶)险要地段修建一庙,因此庙乃萧和所建,故取名“萧斋寺”,从此香火不断。
大唐中叶,山东节度使安禄山兴兵叛乱,叛军兵临潼关,唐玄宗李隆基仓惶逃往四川。途径凤州,闻听萧斋寺神圣十分灵验,即带领随从数人,步行上山,进香叩头,对佛祖许愿“祈求佛祖保佑,大唐江山永固,早日平息叛贼,回京之时定为佛祖翻修庙宇,重塑金身。”不久,安禄山叛乱平息,唐玄宗起驾回长安,人马行至凤州,遥望豆积山,赞叹不绝!深感萧斋寺名不虚传,佛祖灵验,数月内叛乱平息,免去我大唐一场灾难。当即传旨安下行营,斋戒三日上山还愿。第四日清晨,唐玄宗沐浴更衣,披红插花,侍从百人出凤州城北门,跨越嘉陵江,上山还愿。道路两旁,护卫层层,旌旗招展,刀枪如林。嘉陵江畔看热闹的人数以万计、人山人海、冠带飘扬、车水马龙、拥挤不透。礼炮声声惊天动地,鼓声齐鸣响彻云霄。唐玄宗一行缓步上山,将近午时,到达山顶萧斋寺。少歇片刻,净手进香,叩头礼拜,口中念道:“多谢佛祖显灵,保佑我大唐免去一场灾难。”拜佛一毕,传旨凤州地方官,即日起,翻修萧斋寺,重裱佛祖身,唐玄宗当场御笔亲点,将“萧斋寺”,更名为“消灾寺”。从此香火更加旺盛,远近闻名,延续至今。
进入大门,远远望去,消灾寺挂在半山腰。以前可能是山路,现在修了条上山的石阶路,这石阶几乎90°,不论从下往上看,还是从上往下看,都令人目眩。若是年轻人倒无所谓,若是老年人及小孩,那就得格外注意安全了。爬完石阶,我不禁感慨:这样陡峭的山路,不知古人是怎么历险朝拜的呢。
唐代诗人刘沧在过陈仓栈道途中,题诗《晚春宿僧院》道:“萧寺春风正落花,淹留数宿惠休家。碧空云尽磬声远,清夜月高窗影斜。白日闲吟为道侣,青山遥指是生涯。微微一点寒灯在,乡梦不成闻曙鸦”。另一首《秋日山寺怀友人》:“萧寺楼台对夕阴,淡烟疏磬散空林。风生寒渚白苹动,霜落秋山黄叶深。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作者通过两首诗,阐述了他两宿萧台寺期间,见到春天万里无云,钟声悠扬;秋日烟雾缭绕,漫山红叶的景象以及他与寺僧惠休聚与离的不同场景,为我们有力证明了消灾寺久远的历史。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月光之城”凤县感怀
- 下一篇:(杂文)自媒体时代的自律和他律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