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别样途径识长安—读徐树安先生的《长安唐诗500首》
徐树安先生编著的《长安唐诗500首》,汇集了唐代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尤其是这些诗都是写长安的,让人倍感亲切、别致、新颖。翻开这本书,各种雅致的、雄伟的、飞扬的、缠绵的、清新的、空灵的诗句逐一跃入眼帘,让人应接不暇。这个选本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阅读唐诗、认识长安的别样途径。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风华绝代,辉映古今。流派众多的诗人创作了大量题材宽泛、风格各异、内容丰富、意境高远、脍炙人口的诗篇,它把我国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一直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故从唐代开始,就有关于唐诗的选本流传了,此后,宋元明清都有许多标准各异、繁简不同的唐诗选本问世。这其中,既有卷帙浩繁的《全唐诗》(虽号称“全唐诗”,但从唐诗总的体量而言,也只能算选本),也有流传甚广的《唐诗别裁集》和《唐诗三百首》。这些选本,有的以规模浩大取胜,有的以内容精到取胜,但以地域区划来编选唐诗的选家,就我所知,只有李顺年先生和徐树安先生。但他们的编选又各有特点,在学术上有独创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原来诗文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编选。
徐树安的创造性的工作给我带来了很多有趣的发现。比如我对唐诗与长安关系密切的印象,不过是崔护在都城南庄的人面桃花、王维在终南山“隔水问樵夫”、李白在终南山跟斛斯山人喝醉了酒,寥寥无几。但这本《长安唐诗500首》让我知道,原来我经常路过的皇子陂南在唐时居然有池塘,池塘里盛开着荷花,杜甫找不到去南塘的路,韩愈却在这里盖了栋别墅;孟浩然想在净业寺附近种瓜;王昌龄跑到香积寺去拜佛;白居易在昆明池泛舟之余,也没忘记同情一下穷苦的杜陵叟和卖炭翁……徐树安先生把沉寂在长安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一一打捞上来,为我等读者呈现了一个完美的诗意长安。
多年前我去沣峪爬过九龙潭,除了感叹景色之美外,并无什么人文印象,但我现在知道,原来武则天早就来过这里,边游边以芙蓉杯啜着竹叶酒,同时侧耳聆听风入松林的阵阵涛声。不知她当年是否也像我一样,爬山爬出一身汗,时不时还被险峻的山路吓得胆战心惊?
长安是旅游胜地,景点众多,但许多景区在宣传时注重强调自然景色的秀丽,却极少提及人文之盛,这或许是缺少资料之故,徐树安先生的这个选本正可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假如九龙潭在宣传时打上武则天的旗号,会吸引多少红男绿女去游玩?又或者香积寺把王维、王昌龄等人的诗歌做成碑刻,又会给多少人文爱好者以惊喜呢?
唐诗的时代早已经久远了,但《长安唐诗500首》却拉近了我们与唐朝的距离。这一首首诗歌就写在我们身边,韦曲、杜陵、细柳营、太乙宫、皇子陂、终南山……这一个个熟悉的地名已与这些唐诗融为一体,而到了让我们浑然不觉的程度。
我们透过这些诗歌,看到一千多年前的这些诗人,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有的意气风发,蓬勃向上;有的失意隐居,寄情山水。他们或在田地上耕种,或读书做官,也可以什么也不做地到处旅游,饱览山川美景。他们居住的村落、他们游过的山水就像日月星辰、春夏秋冬一样永恒。他们把生命依托于这片土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抒发着自己的人生体验,这里的山川草木都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生命内容,离开这块土地就无法想象他们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这些生命体验便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通过沈德潜、蘅塘退士、徐树安先生这些编选者的劳作,以一册册书籍的形式与后人见面,在文字的领域以独特的光芒照亮着我们的世界。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