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铸国魂 淡泊写人生—辛亥百年话祖父
青年时期的张赞元。
1933年,陕西省政府委员合影(左四张赞元、右五邵力子主席、右三杨虎城主任)。
祖父张赞元被尘封、淡忘了近百年的人生,最近随着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而不断跃然纸上,进入人们的视野。遥想祖父当年,让人感怀不已。
我在幼年时,一直不知道自己祖父是谁,由于历史的原因,甚至父亲都不知道祖父的名字。随着我长大成人,从一些蛛丝马迹的历史资料里才慢慢挖掘出祖父的点点线索,经过我多年的探究及学者的考证,祖父的形象和人生历程逐渐丰富了起来。
祖父名赞元,字翊初,1883年诞生在古城西安,虽客居长安,却以陕为籍。其父张煦,清咸丰三年(1853)中进士,曾在陕西做了4年多的按察使,后任山西布政使,被清廷授予头品顶戴,历官陕西巡抚、湖南巡抚、山西巡抚。作为封疆大吏张煦的幼子,祖父幼承家学,可惜13岁丧父,在寡母章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20岁即东渡求学。在东京日本法政学校(后改为法政大学),他一边研究法政之道,一边广交天下有识之士。结交了同在一所学校求学的宋教仁,并与赴日留学的井勿幕、景梅九、张季鸾以及赴日考察的于右任、郭希仁等相识、相交,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深受孙中山、黄兴影响的祖父,当年来往于留学东京的陕、甘、川、晋、豫等省学生之中。1906年秋,同盟会陕西分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祖父即刻就加入了同盟会,又利用甘肃籍的身份,和井勿幕广泛联络甘肃学生,于1906年冬成立了陕甘同盟会支部,负责日常具体工作。从此,祖父从名宦显贵之后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这种政治抉择在今天看来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祖父是陕西辛亥革命在舆论战线上的积极鼓吹者。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重阳节前,同盟会陕西分会在大雁塔召开会议,决定在重阳节祭扫轩辕黄帝陵墓,会议公推祖父和郭希仁撰写祭文。会后,他们结合陕西的革命形势,很快就撰写了为后世称道的《祭黄帝陵文》,祖父的政治理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述和升华,这也是后人研究陕西辛亥革命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1907年10月15日农历重阳节,井勿幕、李仲特、焦子静、高又明、吴虚白和祖父等以及四川、甘肃、山西、广东等省在陕的同盟会员,有的扮作商人,有的扮作猎户,有的假借仿拓古碑之名,有的则持官方证明,齐聚桥山黄帝陵。大家按年龄由大到小在祭文上一一具名,本着“祭如在”的精神,跪伏祖先陵墓之前,上香,献酒,恭读祭文。祭文以黄帝及汉族为旗帜,提出“誓共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共赴国难,艰巨不辞”的政治主张和实现“以纾生民之苦,以复汉族之业”的目的;并发誓“绝不自私利禄,绝不陷害同仁”。情真意切、文采斐然的祭文使得在场的人落泪,有的甚至放声大哭。此次密祭黄帝陵活动,是陕西各种革命力量的一次大聚首、大检阅和再发动,使人心得到进一步凝聚,士气受到很大鼓舞。
1908年,陕西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夏声》杂志,井勿幕、张季鸾和祖父等十余人被指定为主要撰稿人。祖父结合当时的形势和情形以“孑羽”为笔名发表冒险小说《萍雪缘》,以“衍初”为笔名发表理想小说《实窟》,用小说的手法抨击清政府的黑暗和无能,痛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倡导民主、共和、革命的思想。
1909年秋冬,祖父与郭希仁、李仲特、景梅九、焦子静等人在西安丽泽馆召开秘密会议,共谋推翻满清王朝大举。1910年,同盟会陕西分会在泾阳柏氏花园召开会议,决定在西安由郭希仁、张赞元、李桐轩、钱鼎等领导,主要任务是扩大同盟会的组织,力争尽快掌握新军,为西安起义取得成功创造条件。郭希仁、李桐轩等和祖父一起积极开展工作,依靠钱鼎等在新军中的影响,发展会员,掌握新军。1911年初,按照同盟会“南响北应或北响南应”的思路,祖父潜入北京,在清廷的心脏,利用春节前后各报停刊的间隙和同盟会党人景梅九创办《岁华旬记》,创办经费全部由他承担。随后又将其改为《国风日报》,政治影响颇大。难怪景梅九后来说:“若当日无翊初,即无旬记,无旬记,即无国风,无国风,我们革命必不能那样进行顺行,所以我对于维持国风的诸友永怀不忘,而对于助成旬记的翊初更有韩信遇漂母的感想。”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了第一枪。22日,同盟会陕西革命党人领导新军与哥老会在西安举行起义,拉开了北方各省起义的序幕。祖父“躬与辛亥光复之役”,参加并负责了起义的有关工作。
民国成立后,祖父看不惯耆老新贵争权夺利,退居读书,与郭希仁往来尤密。袁世凯洪宪改元前后,祖父与井勿幕组织讨袁军,反对袁氏复辟帝制。1918年8月,于右任从上海回陕,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祖父由西安赶赴三原,参加陕西靖国军的工作,后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署秘书长,他与总司令部参谋长彭仲翔、参谋兼工程营营长高季维最为默契,每事相济,共同尽职。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祖父应井勿幕之兄、榆林镇守使井岳秀邀请,聘为参议,负责内政、外联,在发展经济、兴办教育中做了许多工作。1933年6月7日至1937年2月26日,祖父担任陕西省政府委员,之后任省府参议,协助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孙蔚如做了大量工作。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祖父坚持民族大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遗憾的是,他于1939年9月15日抱病离开了人世,没有能亲眼看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张煦是一位“补天”的廉吏,那么他的幼子张赞元便是一名“拆天”的斗士。祖父一生追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从名宦显贵之后转变为一名封建专制统治的掘墓者。他的一生,始终追求着他在《祭黄帝陵文》中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践行着“绝不自私利禄,绝不陷害同仁”的誓言。景梅九说“翊初又是同志中最富情感的人,且善评诗,同志多乐于其清谈”,“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视他为智囊,“一代贤达”郭希仁视他为密友,“报界宗师”张季鸾视他为“至友”,井岳秀、邵力子视他为“贤内助”。
祖父秉承了其父亲张煦的耿直品性,刚正不阿、淡泊名利。在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编纂的《西北革命史征稿》一书中的张赞元传略写道:“赞元性耿介,不合流俗。”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祖父仍不忘叮嘱夫人为其穿上一身粗布衣。祖父将自己的家财大多用于革命,资助同志,而自己却不时穷困潦倒,靠借钱度日。他的家常常是同志们活动的据点,也是养护和掩护革命者的最好场所。
祖父幼承家学,博学多才,工于文章,擅长汉隶。因组织密祭黄陵,撰写《祭黄帝陵文》而载入史册,还开创性地尝试用小说反清,后来又受邀撰写《彭君季强墓志铭》,作为名篇收录于《西北革命史征稿》。他应邀参加由寇遐创办的西京金石书画学会,受邀为由沈尹默撰文、于右任书丹的《彭君仲翔墓志铭》题签。多年之后,土匪抢劫张家时,掠走的除了一台留声机、一尊千手观音像外,全是一卷又一卷、一箱又一箱的名人书画和他的作品,并没有其他什么财富。
丹心铸国魂,淡泊写人生。祖父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缅怀。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长安专题]长安民间公祭报界宗师张季鸾先…
- 下一篇:陕西辛亥革命中的女杰卢慧卿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