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专题]长安民间公祭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逝世七十周年
地嵌竹林栖宗师 天留樊川眠大贤 长安人网站向张季鸾先生陵墓敬献的花篮 长安人网讯 9月4日上午,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竹园村张季鸾墓地,一派庄严肃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艺术界、新闻界、社会各界有关人士近五十人聚集在这里,缅怀先贤,公祭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 中国县域经济报陕西记者站站长、长安人网站常务站长卢剑利主持仪式 9月6日是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逝世七十周年,为此由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和长安人网站联合发起民间文化人士和团体共祭一代宗师活动。活动启示在有关媒体发布后,很快得到了包括香港《大公报》在内省内外20多家新闻文化机构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报名,争先参加祭拜 “报界宗师”活动。 参加公祭各界代表行三鞠躬礼 张季鸾祖籍在陕西榆林,据了解当时之所以选择将他葬在长安,是因为墓地所在的樊川,是专门为了迎接他所挑选的“风水宝地”。当地人们传说,这里背靠高山,两侧两条水渠流淌,号称“双龙戏珠”。而在文献记载中,这里被誉为“天留佳壤,以待大贤”。 公祭活动现场 当天的公祭活动简朴庄重,公祭活动由中国县域经济报陕西记者站站长、长安人网站常务站长卢剑利主持,鸣炮7响代表纪念张季鸾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后,主要发起单位先后向张季鸾先生的遗像敬献花篮并三鞠躬,表达悼念和崇敬之情,紧接者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副会长吕胜利先生宣读公祭祭文,公祭人—长安区政协委员董颖夫先生致词,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会长张军峰、长安人网站站长许海峰先后讲话,深切缅怀张季鸾先生对中国现代新闻事业所做出的卓著贡献。最后全体肃立三鞠躬,参加公祭各界代表集体绕张季鸾先生陵墓一周,以示缅怀,并将胸前白花放在先生墓前,以示尊重。 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副会长吕胜利宣读祭文 长安区政协委员、《秦岭》杂志社社长董颖夫敬献花篮并致词 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会长张军峰讲话 长安杂文学会会长、《新凤凰》主编张三民讲话 洁白的纸花寄托着无限的缅怀之情 参加公祭的部分代表
陕西埙乐学会秘书长左明新临别时奏上一曲荡气回肠的曲子 当天参加公祭活动的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张季鸾先生一生以言报国,为民谏言,其所办《大公报》享誉海内外。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或檄文激辩,或慷慨议政,冲锋在新闻第一线,表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伟大胸怀。先生早年走言论救国之路,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成为享誉中外的新闻工作者和时政评论家。他是我们陕西人的骄傲;先生病逝后安葬于长安杜曲竹园村,他的精神永存。我们缅怀先贤,才能更好的激发后来人,更好地以先贤为榜样,学习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奋斗! 辛亥革命中的大慈善家朱子桥墓 董颖夫与当地村民在交谈 随后,参加公祭的各界代表在长安区政协委员董颖夫的带领下,参观并拜谒了辛亥革命著名人物、大慈善家朱子桥的墓园,并与当地村民一起回忆了朱子桥的当年行大善的感人事迹。 本站在这次民间公祭张季鸾先生逝世七十周年仪式上得到信息,长安区政协委员董颖夫为大家透漏,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长安区政协主席会议和统战部分别作出书面答复:1、出版辛亥革命人物与长安专集;2、举行杨虎城、井勿幕、张季鸾、朱子桥、张云山等革命人物后裔座谈会3、动员各方力量和区工商联民营企业家修缮辛亥革命时期英烈墓园;4、在清凉山城市公园以井勿幕园为中心建设“陕西辛亥革命纪念园”,为清凉山建设增添历史底蕴,显辛亥先烈之英气,聚长安人文之魅力! 相关链接: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中国新闻家,政论家。1908年回国,一度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因反袁世凯被捕。出狱后,在上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编译和《民信日报》总编辑。1916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1916~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1941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身后有文集《季鸾文存》传世。张季鸾先生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到之处。他和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唁电中这样说:“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 在国共战争时期,同时为两党领袖所尊崇,唯张季鸾也。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长安专题]社会各界公祭井勿幕纪念辛亥革…
- 下一篇:淡泊写人生—辛亥百年话祖父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