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古刹】护国道安寺
护国道安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樊村乡彰仪村,是东晋弥天释道安居住并且死后埋葬的地方。释道安(314~385),为佛教迅速发展的东晋时期我国佛教界之中心人物,杰出的佛教学者和当时全国最大僧团的领袖人物。道安是常山扶柳(河北正定)人,俗姓卫。十二岁出家,后来拜在佛图澄门下。佛图澄非常赏识道安,他去世后,道安继为僧团领袖。当时北方大乱,道安带领僧团辗转南北各地,后来在襄阳(湖北襄阳)住了十五年,从事佛学研究与著述。前秦苻坚闻其名,率兵攻陷襄阳,迎至长安,事之以师礼。道安至长安,住在五重寺与太后寺,僧徒至数千人,大弘法化,七年之后圆寂。道安在长安,除了领导几千人的大道场,经常讲说之外,最主要的是组织佛经翻译。道安对中国佛教事业的贡献,至巨至伟。他创立了“本无宗”,创立了完善的经录体例,致力于经典翻译,为佛教寺院定立规制,主张出家佛教徒统一姓“释”。他撰序文、注释等二十多部。他将经典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科。鸠摩罗什对道安极为崇敬,称道安为“东方圣人”。道安的一言一行在当时起过典范的作用,也为后来佛法的弘传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护国道安寺,唐宋以来就存在,有道安洞和道安塔。宋庆历年间,比丘尼智悟大师惠修,修葺过道安国师塔。金兴定二年,此塔犹存。元人人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中记载:“道安洞:樊村之东南,靠神禾原凿洞,晋道安和尚所居。东眺樊川之景。洞中塑道安像,前起塔立碑,俗呼为憨师[土+空]是也。”明代时,护国道安寺一度成为道家宫观。清代时,附近还有一个地主家庙。解放后,寺院有五、六座塔,文革时被推倒。
历史上,护国道安寺一度规模非常宏大,新街村樊家什字有一座古庙,本名“道安国师庙”,时间久了,以讹传讹,竟成“吊死鬼庙”。此庙相传是护国道安寺规模宏大时的山门殿。神禾原畔又名“寺脑”,是寺院所属的田地。今日寺院保存下来的有关道安国师的地面历史遗迹,主要有道安洞和金兴定二年的“苻秦国师塔记碑”等。
护国道安寺,今日当地人亦习称之为“鸡子殿”、“鸡子山殿”、“大蜡寺”。据耆老相传,此寺原有一殿堂,殿堂所在地凸如鸡子(鸡蛋),所以称此殿堂为“鸡子殿”。也有一种说法,这里原来多有野鸡,随处能捡到鸡子(鸡蛋),所以被称为鸡子山,山上有殿,故称之为“鸡子山殿”。又传说,此寺解放前每年正月十五装置大蜡烛,有碾子一般粗的,所以叫“大蜡寺”。
护国道安寺现任住持宽严法师,1983年10月生于陕西西安,自幼聪慧,亲近三宝。1999年,礼兴教寺上常下明老和尚剃染2006年,应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的邀请,入住护国道安寺,住持寺内法务,修复道安洞,新建开山楼,使曾经荒凉的古寺面貌一新。
道安洞:
相传道安洞为苻秦国师道安所居。洞顶已坍塌,换上了一层钢筋水泥做成的楼板,洞壁仍保持原来的样子。顶部改为楼板后,道安洞有4米高,3米宽,5米深。洞前面两侧壁面上,各砌一块石碑。左首是宣统年间所撰碑,碑云:“鸡子山真武庙朝阳殿,唐宋以来旧有,古有道安寺,载管宝金峰……”右首碑据寺僧介绍,是真武庙碑,与道教有关,文字漫涣无存。
苻秦国师塔记碑:
此碑于金兴定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建,刘渭撰文、张天纲书写,奕世亨镌刻,支持立碑之人有东麓王□□,杜陵白庚等,文玉是当时义安院的住持。此碑高150公分,宽70公分,正文32行,每行60字,行书、楷书、草书混杂。碑题“苻秦国师塔记”为隶书,付题为“大金重修京兆府咸宁县义安院苻秦国师和尚塔碑记”。碑文内容为略述道安法师行迹,与《高僧传》所载大致相同。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