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事件频发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惹人忧
据一篇发表在某知名论坛的题为《盘点:2011年大学生自杀事件》的网帖统计:
2011年4月10日,西安某高校一大学生坠楼,记者采访受阻。坠楼者性别不明。
2011年5月9日早8时许,西安市长安区一所高校,两名女生发现该校22岁大二女生李清(化名)独自死在了教室里。
2011年05月25日,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的同一天,西安南郊某高校一名大一男生在宿舍内上吊身亡。据警方透露,死者因感情问题选择自杀。
2011年6月13日,长安大学本部一大四男生在主楼自习室自尽,据说可能因为毕业拿不到毕业证。
近期,有关青少年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发生在大学校园的伤害和自杀事件频发。校园伤害和自杀事件为何多以高校为主?大学生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心理如何更加健康的成长?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走访。
警钟:九成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
2011年10月16日, 陕西省周至县一17岁学生捅老师4岁儿子8刀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震惊,为青少年心理问题拉响了警钟。其实,就在同一天,有媒体报道:上海某职业技术学院内上演一幕惨剧:两名大二男生因琐事纠纷,一人竟持刀捅伤对方,伤者因伤势过重,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虽然对于男子行凶的动机还有待司法部门调查,但同一天内连续发生这样的恶性案件,还是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深深的思考: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现在的年轻人究竟怎么了?他们所缺失的又是什么?
据《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 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方面的困扰,另有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由调查结果可知,有近九成多的大学生都有过心里方面的困扰。
感情、经济、求职受挫 什么才是真正的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6年,各地共报道411起大学生自杀事件。2002年大学生自杀事件为27起,死亡19人。2006年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猛升到130起,涉及23个省近百所高校。
从调查结果上看,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处理情感问题能力不强等问题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其中,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问题占到67%、其次是就业压力占55%、自我管理能力不强51%,以及情感问题48%。
陨落的青春 大学生的看法
虽说出现心理问题的个体原因可能千差万别,但没有人比这些处于花季的年轻人自己的感受更深。为了寻求解答,记者采访了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的一名学生:刘同学。让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刘同学通过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经历,谈谈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作为一个学生,我从身边的很多人身上都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很多都与家庭溺爱脱离不了关系。总觉得自己一路走得都很顺利,没有经过什么大的挫折,有了问题喜欢逃避,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都没有解决问题的想法,只是一味的钻牛角尖。比如说,跟男朋友分手了,就会想是他对不起我,他怎么能这样对我,而不会去想自己在这段感情中的失误。其实这种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的做法,特别容易让人想不开,或者有了极端的想法,做出极端的事情。还有就是没有责任感,很多大学生动不动就自杀,难道他们都没有想过父母会有多伤心难过难过吗?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又将如何报答,随随便便就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另外,学业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尤其对于研究生或博士生来讲,辛辛苦苦读了很多年,可是出不了成果,整天面对枯燥的学术研究,很容易就会走上极端了。我觉得其实学校应该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交流平台,比如社团活动或其他的团体性娱乐、放松的活动,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新的朋友,更多的交流和倾诉,这样就不容易走上极端了。”
家庭的影响 家长的看法
有关调查显示,60%的自杀青少年成长在不圆满、不和睦、不负责任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心里就有了阴影。要想防止青少年自杀光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是需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有了优良的成长环境,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
在西安开出租车的肖师傅,有一个上高一的儿子。在记者问肖师傅对近期频发的青少年伤害及自杀事件有何看法时,肖师傅告诉记者:“国家现在实行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都跟不上。还有现在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或者外面受到什么委屈。”他还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老太太,从凤城3路到南稍门,然后坐我的车到西工大。在路上,我就无意间问她说你干什么去?老太太说她去接自己上初一的孙子中午吃饭。肖师傅感觉很奇怪,就问说:“中午接孩子,那下午不上课了?”老太太回答说:“我等孩子吃完饭再将孩子送回到学校,然后(自己)再回去。”肖师傅说:“你想他们(孩子)这样长大,以后如果在社会上碰上点挫折或是碰上别人对他的打击啊,他们肯定接受不了。就单是教育上,一个是家庭教育,一个是学校的教育,现在都做得不够。就拿我来说吧,我儿子啊,上高一了。自从小学开始我就没送过。本来我开出租车,完全可以送他一下。我就让他做公交车去,人就是要给他锻炼一下才会成长。人的依赖性都比较强,每个人都一样,如果不磨练是很难坚强起来的。”
提高警惕减少心理危机发生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到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做到提早预防的效果。10月25日记者来到了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针对这一问题采访了他们的副主任医师蔺华利主任。蔺主任告诉记者:“对于心理疾病,早期的发现与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特点,最早的信号不太清楚,是导致孩子病情的延误,并容易以极端行动爆发的原因之一。”记者详细询问具体情况,蔺主任表示,表现方式因个体不同会有差异,但主要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确实患有精神疾病,需要专业治疗的。蔺主任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她接诊的一位患者(小丽化名),大约20岁,来的时候头上裹着纱布,看似受了重伤,还未痊愈。她向医生讲述了自己受伤的经过。小丽在某高校上大学,她有一个好友,平时相处不错。有一天停电,小丽的朋友说自己很害怕,要小丽陪自己去洗手间,结果一进去洗手间,她的朋友就掏出准备好的小刀,对小丽连捅了十几刀,造成小丽严重外伤。后经调查、鉴定,小丽的朋友有妄想症,一直认为小丽要伤害她,所以伺机报复。
蔺主任说:这一类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病例。还有一些情况,比如:恋爱的烦恼、厌学的情绪,以及情绪上突然的变化,或者与周围人沟通方式的不恰当,导致青少年抑郁、焦虑等。如果有这些情况,应尽早向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室或相关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目前,我们国家在心理治疗方面还处在发展阶段,专业人员还是相对匮乏。据《Lancet》杂志10月17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约1/5的儿童和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并且中低收入国家对此缺乏重视。
最后,蔺主任说:希望家长、老师能多用对待“外人”的方式对待孩子。从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入手,多沟通,多理解,让孩子能够有更多“平等”的感觉。指责少一些,表扬和鼓励多一些,不要把学习当作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更不要让孩子觉得成绩才是评判他们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一旦孩子在学习上受到挫折,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所以“考试没考好;在学校受批评了;因为考试没考好被家长训斥”这样的理由才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甚至厌世的情绪,最终走上自杀的极端行为。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