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石泉禹王宫:“诱人的五彩斑斓世界”
禹王宫位于陕西省石泉县城中心,始建于唐代,明弘治年扩建,清道光年重修。明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再次修建了万寿宫,宫内立禹王塑像。根据遗留下来的碑石分析:碑长1.52米,宽0.85米,厚0.18米,中间万寿宫三个字,直径30厘米,阳刻,楷行书体,书体风格流畅,近宋代名家苏黄之门下。禹王宫的建筑材料与全国各地禹建材料不同,正殿一砖一瓦都以画像《禹王宫》字样(楷书)烧制而成。各种建筑都有特殊标制,至今保留完好。
司马迁《史记》载:禹生石泉,清代兴安府(今安康)举人董诏留诗两首:“神禹藏会稽,其生在石泉。迁史太白书,两地耀先后。西蜀与东越,共仰三不朽。擘窠留遗踪,郁津蛟蛇走。”清光绪工亥思科副榜洵阳人姜善继作:“昔闻随刊后,导漾注东流。小憩擘拳穴,县宕蝌蚪留。缅兹十笏地,如见八年忧。滔滔汉水滨,两字足千秋。”
石泉素有“秀挹西江”之美誉
禹王宫古建遗址之墙壁
禹王宫古建遗址之雕梁画栋
与禹王宫毗邻的江西会馆
陕南古城石泉,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早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名胜古迹密布,古建筑较多,而享有“秀挹西江”的美誉。近百年来,因屡遭兵燹,至今绝大数文物古迹被毁,文物古迹中幸存的古建筑,也唯有座在县城中心的禹王宫与江西会馆等处。
为保护这一建于明代弘治年间,迄今五百多年的文物,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有关部门比较重视。石泉文管所从1992年至今,曾详加考证并三次向县政府呈文,要求将禹王宫列为石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禹王宫正殿,建筑美观宏大,雕梁画栋,飞黄腾达,巧夺天工,尤其是正殿门前两侧左右座落着直径为3×3m,高150m两个大石兔,雕刻精美,石质为黑色大理石,尤如真龟。左侧门首两尊石狮;右侧石牛、石马。宫顶梁中姜公亭,碑雕飞禽走兽,龙生九子,蟠螭、鸳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在屋顶排列有序,宫内有大足型、小足型雕塑神像;其左右室壁画是大禹治水一行行艰难曲折足迹,以及其生活习俗方面的珍贵资料,壁画的色彩用红、蓝、绿、白及棕黑等颜料绘制而成,可称“诱人的五彩斑斓世界”。
从禹王宫古建遗迹考古调查来看,禹王宫文化内涵丰富,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按间数计算,近百间房,按栋数计算40余座。从明代扩建到清代历经5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建筑中,始建时的建筑遗存下来的已经为数不多,经过多次重建、改建、大修等等,这个变化过程十分复杂,要弄清它的历史,必须广泛地查阅文献资料和档案。如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后三宫等建筑,是历代活动的中心,建筑等级也很高,变迁始末记载比较少,资料很难查找。因此,所做这一部分档案里,有的比较完备,有的仅有一张现状记录表。也只有在民间查访,在原旧址地下发掘来补充史料。
石泉人们在旧俗中为纪念、朝奉禹王。旧俗,每年六月六举办禹王会,相传这一天是大禹的生日,是日无论街坊,井边,庙宇,山门,大小土地爷,以及人家户里都要好好地热闹一番。自宋代到明、清、民国、解放初此俗广泛流传。朝奉禹王由来已久也是无疑的。由于“水圣”乃人们赖以生存之所,禹王理应优先受到尊崇爱戴。这或许就是“禹会”兴起的缘由,每年到了六月六日,仍然要热热闹闹为他举办神会;办神会好象有个不成文法,似乎外面属大人主办;屋里就由孩子们办,是日男女老少都要穿新衣服,把禹王宫前后打扫的干干净净。挂上彩,县太爷骑上高头大马挂上彩朝奉、游街。各家各户也挂上彩,贴对联,有的还要办酒会若干桌,唱三天棒头戏(木偶、皮影)。宫附近人家都要敬刀头,以至是处香烟缭绕,烛火辉煌,煞是热闹。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棒头戏,大人小孩都喜欢看,“哥哥打老虎”。木偶、皮影“闹龙宫、捉水怪”等等。这些剧目都以大禹治水有联系。六月六日前三天就起会,燃上香烛,献上供果,并且这几天都要好酒好菜敬禹王。可以说几天的禹王宫是最热闹,最显赫的了。在旧俗中保留的遗物数量较多,如朝奉的香炉、蜡台,草把龙、鼓锣、社火、皮影、木质禹王雕像等等。
石泉县禹王宫的古建筑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有1000多年的历史,经受了各种各样的损坏,它的“健康”和“寿命”随时受到各种各样灾害的威胁,以及建筑材料的自然老化,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禹王宫古建遗迹以及江西会馆遗址的保护,进行了维修保养。石泉禹王宫古建制档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