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位中国著名评论家、艺术家畅谈崔振宽石英师生画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引领,就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实践证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此次画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举行的。
9月28日下午两点三十分,师生水墨画展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魏晓南和天津电视台宋懿两位金牌主持人的闪亮登场中拉开序幕。当著名画家方增先、刘文西、施大畏、陈佩秋、郭全忠、王有政、著名评论家卢辅圣、刘骁纯、皮道坚、程征、鲁虹、刘龙庭、陈醉、王志纯等重量级人物步入会场时,顿时掌声雷动……与此同时,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中央美院中国画院院长唐勇力、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范扬、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西京、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著名画家杨之光、喻继高、方土分别发来了贺电、视频恭祝画展圆满成功。
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东方卫视、香港莲花卫视、陕西电视台《书画名家》专栏、央视网《华人》频道、《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西安日报》书画专刊等二十余家媒体对画展开幕式进行了多角度报道。
崔振宽,陕西长安人,1935年生于西安。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国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石英,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陕西国画院高研班,师从崔振宽、罗平安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
作品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2008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第五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07水墨报告—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巡回展”; 参加“第三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及“记录当代——中国美术家代表作品展”。
来自全国各地艺术家、评论家的短评
■方增先
(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美术馆馆长、著名人物画家):
崔振宽上次的展览我印象到现在非常深刻,因为他的画很有他的个性特点,用笔很厚重、粗犷,在这一点上他已经超出了一般人。我不能讲他全国第一,但是他确实是排在很高的高度上。我在看他画的时候,我觉得整个展览给人了一个很饱满的,气质很厚重的这样一个感觉。我非常期待着这次来再次获得成功。
他的学生石英,虽为女画家,但以线立骨,在荒凉苍茫的高原勾勒中重视结构,突破了重墨古厚的平角,她以墨辅色,用淡墨的倾泼,淡墨厚抹的水墨清韵的艺术探索,尊重笔墨品味,正向她在创作体会中所言,语言符号,不是一味去追摹自然。她已经从学习老师的笔法中解放出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王西京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人物画家):
振宽先生是陕西画坛也是新中国画坛一位具卓越成就的艺术家。他传承了长安画派的艺术精神,为长安画派之后振兴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石英也是我们西安一位优秀的中年画家。受振宽先生的影响,她在自己艺术方面别开生面。他们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鲜明的一种风格上的对比。这两位画家都是陕西这块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而且是陕西美术界的骄傲。他们的展览,会给上海的艺术界和观众们带来新的视觉效果。
■尚辉:
(《美术》杂志主编、著名评论家)
崔振宽、石英都是我非常熟悉的朋友,对他的创作和探索过程我也是比较熟悉的。尤其是崔振宽先生应该说是当代长安派的领军人物之一。石英是从相反的方向,把浓墨用淡的一种极致来追求一种色调变化。我相信这两位画家具互补性和对比性的展览,在上海能够获得大家的喜欢。
■方土
(广东画院院长):
对这两位画家,尤其是崔振宽老师很熟悉,因为他是焦墨山水,而且他是到了老年的时候才变化,崔振宽老先生是一个典型走到最后,冲刺的时候我觉得加速了。我觉得凡是对这些最后跑的很前,然后加速的艺术家我都很敬仰,一个焦墨一个淡墨,这种对比,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个是年龄的差别,一个是黑白的对比,这产生的美感,所以这个画展肯定别开生面,祝展览圆满成功!
■姜宝林
(中央美院教授、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导师):
崔振宽先生是全国著名的山水大家,他擅长焦墨,把焦墨推到了极致。
石英擅长于中间墨色和淡墨,她把淡墨和中间墨色也推到了极致。
他们俩个的形式语言都是来自于黄宾虹的符号语言,但是他们又把黄宾虹的这个符号语言借鉴过来表现陕北风土地貌的符号语言;置换得非常好,非常完美,非常生动。他们一个是焦墨,一个是淡墨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这对我们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这个形式语言的构筑和时代感的转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范扬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山水画家):
我觉得崔老师和石英老师的这个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肯定是成功的。你看崔老师的作品,他代表了西部那种绘画的一种黄土高坡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脊梁的那么一种在艺术上的精神反映。另外石英老师的画呢,我也很喜欢,她很温润,她擅用淡墨,在这个淡墨中画出了一种淡而厚的感觉,淡墨能画的深厚,这是一个高手,所以我认为这两位老师的展览必定是成功的,它给我们中国画坛,中国画风,也会给上海的文化和国画界,吹来一股新鲜的风。
■陈孝信
(著名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崔振宽是我的老朋友,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认为他在当今的山水画史上有着很高的位置,他的成就可以载入史册。
■李宝林
(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山水画家)
崔先生的画大气磅礴苍茫浑厚,他画的陕西人给人的感觉是那种淳朴深厚。表达了崔先生对黄土的的一种深厚感情。石英女士的画我也喜欢,相信他在未来的艺术旅途中会有所成就的。
■唐勇力
(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著名人物画家)
崔振宽老师以焦墨为特点的山水画在全国独树一帜,具有很强的个性。他继承了传统的笔墨又有个人的一种笔墨方法的突破。石英以淡墨为主,但是他的淡墨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焦,一个淡,正好印证了中国传统的墨与水相映成辉的一种特色。在两位画家中展现的非常突出,非常完美。
■安远远
(文化部艺术司文艺处处长、著名评论家)
崔振宽老师这些年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在传统焦墨山水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他在提携后人方面也做得很周到,师生展览是个很有意思的对话。他是一种经验和心得的一种交流,这样的画展会对未来艺术发展将提供有益的探索。
画展研讨会发言纪要
崔振宽的成功,
在于焦墨和他的笔墨功力
■ 刘骁纯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评论家)
崔振宽实际是沿着黄宾虹的脉络基础往前发展的,他的笔力都在黄宾虹的论述之中。他的丘壑和笔的关系让用笔更加突出,让用笔更直接跟自己性格、性灵、生命同步,让丘壑逐渐退居到第二线,甚至继续往后退。崔振宽的成功在于焦墨和他的笔墨功力,现在画焦墨画的人不少,但是在笔力上能达到他这个高度的没有。他笔力遵循传统文人画的规范,崔振宽完全沿着这条规范走向大写意,接近于抽象。他的笔墨虽然是他自己的了,但是都是用传统规范来要求的。传统规范的要求黄宾虹论述相当系统,无非就是书法用笔,中锋用笔的核心保证了他的线力透纸背,形成一种很有张力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发挥,让自己的生命自由流淌。
墨点不多泪点多
其中甘苦非局外人能知
■陈绶祥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评论家)
“真山水画者,点划之交响乐”,中国画的笔墨功夫,要研究这些元素的交响法则和规律。崔振宽的选择不是在“画山水”,他明确他探索的是“山水画”,我觉得这很难。现在山水画的繁荣是千人一面地画山水,山水动不了,没有把画的本质上突出来,而崔振宽在这里很自觉很勇敢。要使大量画家从画山水改变成对画的探索那是很难的。
一种境界,一种情愫
■陈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评论家)
崔振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心态、灵感、个性归纳出非常恰当的表达方式,结合了大西北的地貌特色和人文情愫。他的画表达得非常好,很沧桑、老辣、干练和有力度感,很好地把比如房屋、亭台、楼阁、草树、山石等具象的东西融合在他画面里,用简练的符号表达出来,而且度掌握得很好。现在很多画家学黄宾虹,全靠笔墨来表达,但是把握不好,继承不好会出现画长白山、五指山、华山、泰山一个样子的情况。但看崔振宽的作品,第一看出了大西北的风貌,第二很苍凉,第三很老辣,第四很有他自己的个性,这个很难。
石英很好地继承了他的老师崔振宽先生的精神,继承了表达大西北风貌的套路。更重要是在她画面里体现了一个女性对大西北独特的体会,她很聪明,她把调子降了很多,用淡墨表达大西北的风貌。这种表达方式是她多年琢磨的结果,不是一天提出来的。但是她和她老师的方法又不太一样,她的作品更多地表达局部的景貌,用西洋画的表达,带有焦点透视的处理方式,表现了女性的细腻、专注。因此,她的作品有新鲜感,有独特的趣味,这种风格照样有大西北的感觉,黄土高原的感觉。一个石头、磨盘、窑洞、小门框都提炼得很好,很可贵。希望很快看到她下阶段的成果。
崔振宽的笔墨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石英作品淡墨也很美
■刘龙庭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著名评论家)
崔振宽能在年逾古稀之时,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在笔墨方面进行开拓,表现出苍厚老辣的风格,为中国画树立了榜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石英的作品带有女性化的朦胧美,烟雨朦胧,淡墨更富有诗意。用中国画的淡墨,使画面内容不枯,这在当代很有特色。
一个是广度,一个是强度
■郑 工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所副所长、著名评论家)
崔先生的笔墨在画面上展开,不管画大还是小,同质性的笔墨在不同时空中的转化,给我们感受上不同的变化。我们品味的是笔墨的自信问题,根据这种自信激发各种联想,他的视角有两个,一个是宏观的大世界,大构图,还有一种是微观的。崔先生在构图方式当中,整个笔墨是一种离散结构,这种状态在不同的时空,向抽象的方向靠拢,又不是完全的,是若隐若现的。我们注意到崔先生作品的长线条不多,长线条出现时事物形象被拉出来,长线条转换为短线条时,整个空间就打开了,具象感就不强了,由此引发了笔墨的抽象性,崔先生抽象的笔墨,但不是完全抽象的,这源于其笔墨自身的自信和带来的感觉强度。
他是现代的黄宾虹
又像中国式的塞尚
■郭全忠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造型艺术奖获得者”、著名人物画家)
画家要走一条自己的路,要达到自己感悟的阶段,听上帝告诉你绘画的奥秘,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实现这个梦想。崔振宽已经进入了这个阶段,读出了艺术的真谛。他的笔墨、书法、素描、写生、速写功力都是非常深厚的,最后凝聚成几个线、点等艺术精髓,从传统里进去又走出来,他的笔墨是有精神的,他的性格是率真的,他的追求是执着的,始终走适合自己的路。崔振宽是踩着黄宾虹的肩膀走出来的,他是现代的黄宾虹,又像中国式的塞尚。
崔振宽是笔墨精良的大家
石英用水墨形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戴希斌
(原西安美院副院长、著名山水画家)
第一,崔振宽是继承传统笔墨的,笔墨精良的大家;第二,他是为当代中国画发展做出突破成绩的大家;第三,他有着全面的学养,是典型的文人画画家。特别是其70岁后的作品,焦墨山水是一种大散之美,看着很松散,看山不是山,树不是树,细细品味却有独特的艺术韵味。这是目前山水画没有的高度。另外,石英用水墨形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和她的老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崔振宽的绘画语言
找到了自己想说的话
■刘文西
(中国美协顾问、西安美院名誉院长、著名画家)
我看画就是看画有没有感情,主要是看感情。崔振宽师生两位的作品都是有感情的。崔振宽的绘画语言找到了自己想说的话,说得恰如其分,这是很不容易的。好多山水画千篇一律,不带感情,没有感情永远也画不出好画,崔振宽长期深入生活写生,他不满足于反映自然,有自己的看法,其艺术语言是经过多年积累形成的。这次黄土画派到青海去采风,老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有学不完的学问。崔振宽说“美得发愁”,发愁怎么把美转变为艺术形式反映给观众,为自己的感动找到一种语言去感动别人,这句话很有哲理。
石英的作品每一笔也很有力量,画黄土地,很执着,很纯洁。我们黄土画派,做人就要象黄土一样纯洁,关注人民。这两个画家饱含着对大自然、对劳动者强烈的爱,他们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所以感动人,我认为他们是真正的画家,很钦佩,值得学习。
他是时代的大家,艺术的集大成者
■王志纯
(北京画院研究员、著名评论家)
崔振宽的山水都是写生来的。他寻找自己对自然的感悟,画自己的亲身感受,不断锤炼笔墨,传统根基很深,同时有很强的现代感、当代性,表达了我们的审美理想,有民族和时代风格,是鲜活的、具体的,不是概念口号式的。他是时代的大家,艺术的集大成者。
坚强的精神状态
■陈光健
(西安美院教授、著名画家)
崔振宽是画山水的,我是画人物的,但看他的画感觉很过瘾。他的笔墨不简单,而且把自己的感情揉了进去,表现了大西北汉子老辣、坚强的精神状态。
石英虽是学习,但学到了崔老师的精神。作为女性,她的作品有自己的性格,很柔和,很透明,又不失厚重,能把自己的精神状态传递给大家。作品有新面貌,值得大家学习。
形成了自己的笔墨体系
■鲁 虹
(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著名评论家)
看了崔先生的画确实很感动,传统文人画是文人雅集的方式,传统画强调书法用笔。崔先生没有抛弃传统,也不是简单地把传统笔墨放大,他形成了自己的笔墨体系,是点和线构成的交响乐,他的作品长线不多,多是短线,形成了自己的笔墨特点。另外,崔先生强调写生,但不是简单套用固有的山水画程式,把大师的语言符号拼来拼去,他的写生也不是西方的写实主义,点线不是西方点线的构成,而来自于自然,是心中处理转换了的自然,有音乐的效果,给我们好多想象的空间。他的方法是中国当代的,站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并保持了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把对生活的感受,集中到墨点上
■王有政
(原陕西省国画院创作研究室主任、著名人物画家)
崔振宽30年的艺术创作生涯的演变过程,我是亲眼看到的。他一开始跟罗铭老师写生,到现在写生功力很好,但是后来不断创新整合,形成新的东西,就象李可染先生一样,如果说他前期的作品是真金白银,那么其后期的作品就是钻石,后期的艺术创作整合要甩掉一些东西,需要巨大的魄力和勇气。一般人不敢迈这一步,因为害怕失去真金白银,也没得到钻石。崔振宽的焦墨把对生活的感受,集中到墨点上,他很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实现了自己艺术生涯的进化和嬗变。
石英继承了老师的精神,不同的是把焦墨变成了淡墨,具有阴柔之美,也很好。
“黑与白的对画”
是对审美语言的概括
■张 瑜
(著名评论家)
崔先生石英作品展览的主题定为“黑与白的对画”,是对审美语言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画阴与阳,轻与重,虚与实等关系的归纳。浑厚、苍茫大面积出现在崔先生作品中,标示了崔振宽先生的艺术高度。第二,崔振宽先生的作品的线条象刀刻一样有力度,使作品缺少城市的喧闹,默默地立在那里,给人一种威慑力和静默的美学效果。
石英笔下干净而又温暖的清洁首先来自笔墨。她绣花一般地一点儿一点儿地祛除笔墨中的火与躁气,然后静静地描述自己眼中的渭北高原。她眼中的渭北高原与其说是高原,毋宁说是自家小院。因为她很少表现高原的伟岸,她讲述的所有故事似乎都发生在自家小院。三、两并不伟岸的树,几间土房或者一孔土窑几乎构成了石英“渭北高原”系列的全部。在这个系列里,石英当然也讲求笔墨技巧,但是,她的所有技巧似乎都被一种温暖的氛围所包裹。包裹中,我们看到温暖。温暖之后,我们又突然发现被石英发现被石英简化后的渭北高原居然十分干净。
从古典型向现代形态转型
■程 征
(西安美院教授、著名评论家)
美术的中西合璧提出以来,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崔振宽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他的写生基础、笔墨功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都很深厚。方济众曾说,“别人画的是画,我画的是生活。”我们要面对生活,以及写生的问题,寻求传统笔墨的现代价值。崔振宽笔墨归于黄宾虹的体系,他一笔下去要解决诸多问题,如质量问题、规范问题、笔笔之间的结构关系问题、抽象和具象的问题等。他现在的作品开始动起来了,相信他的艺术自由阶段马上到来。
崔振宽的艺术取向值得深入研究
■皮道坚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本次活动学术主持)
我特别喜欢石英的《窑门》系列作品,它里面不仅蕴含着女性细腻柔和的气质,又带有黄土高原的厚重感。她作品的画面与我对陕北的感觉完全一样,尽管画中没有人物,但却有世世代代陕北人的生活情境,充满了人生的沧桑感。正因为两位画家都倾注感情来作画,所以这正是我们为之感动的地方。
研讨会对两位的艺术成就特色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对其在笔墨方面的创造、推进,尤其是作品的内涵、力量的表达、时代的气息,笔墨心态等方面探讨较多。我认为崔振宽创造了独特的笔墨形体,他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这次研讨会实现了艺术家和评论家的共同参与和对话,加深了对中国画创作的认识。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本站隆重推出“安子评书画”栏目
- 下一篇:中国国家画院再现大手笔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