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初婚》的甜蜜和阵痛
《初婚》的甜蜜和阵痛——吴克敬揭示中国农村改革“蜜月期”
——读吴克敬的小说
杨广虎
我认真读过他的许多小说和散文,包括《渭河五女》、《手铐上的兰花花》、《羞涩的火焰》、《状元羊》、《初婚》等以及散文集《俗人散文》。1985年,
“文学是我的‘情人’,我乐在其中。”文学已经深深地扎根宰了他的心中,怀着对文学的敬畏之心,他冷静、温和、淡定地探求着人性的本质。可以说,她的小说多以关中和陕北女性为主,这些女性也多是生命坎坷,但是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却积极向上、充满健康和饱满。周原文化的影响,城乡生活的冲击,个人写作体验的积淀,让吴克敬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温暖一直围绕在他的文字之中,善良、隐忍、宽容,一直是他笔下的小说主人公。
《初婚》以一个渭河边上一个叫谷寡婆村的村子为背景,以同一天一个村子娶入三个不同的新嫁娘上官乐、任喜过、惠杏爱的不同家庭生活为主线,反映了80年代改革初期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农村、农民、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思潮和矛盾。三个年轻人“初婚”的由陌生到熟悉、由新鲜到贫乏地尝试、磨合、历练,是中国农村在改革中的对抗、融合和发展,可是说每个人的“初婚”感受体验不同,让他的小说具有多义、多彩的丰富性,而且这种甜蜜和阵痛,是人的生命永远需要的一种历程,需要我们去体验、去揭示、去享受。可是说,这篇小说文笔质朴、构思精巧,自我觉醒和探索意识很强,人物也很丰满,看似平淡令人深思,它不同于《创业史》、《白鹿原》,也不同于《平凡的世界》和《村子》,《初婚》的积极意义,在于三个不同女性对自己幸福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特别是上官乐,在不同的时期,对爱情、人生价值的大胆追求具有开拓意义。以人为本,从人性出发,吴克敬一直传承着中国关中农人友善、仁爱、互助、崇孝的中华传统美德。他以一个从农村出走,漂泊城市里的人的视野和目光,回过头来反思我们日渐消失的关中农村,这种文人生来的担忧一直贯穿始终;这种有距离的审视,有利于我们客观地看待农村,客观的认知和感悟我们的改革,道德、人性、伦理的缺失和关照。《初婚》的勾勒和描绘是组线条的,有一点浮光掠影,似乎农村在我们童年的梦境中。关中农村特有的民情风俗、方言秦腔,让小说的主人公在这样一个典型的特殊地域更有代表性。中国农村改革是积极复杂的,“蜜月期”的表象之下更有许多复杂的深层问题。《初婚》在做着大胆的尝试,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值得更深探讨,土地、人的思想转变、农村政权等改革问题需要我们更加敏锐的目光去捕捉。
在当代陕西关中走出的三个小说作家中,我觉得冯积岐老师因对农村的熟悉,更具现实意义和写作方法上的多种探索和实践;红柯老师具有浪漫主义人文艺术情怀;吴克敬老师一直以一种看似闲淡地写作,勤奋不断,神定自若地探索着个体人性的美好,时代的变化,不断地突破着自己的“文学之茧”,编制出厚重的关中土布般的“文学之梦”。当然,还有年轻的温亚军,这位军中“小说干将”。
吴克敬他很谦恭,有着西府人的“绵(面)软”,很少言语,保持着自己内心的沉静、警觉和判断。许多小说已经被拍摄成电影。我更加喜欢他的小说《手铐上的兰花花》,主人公阎小样的命运让我们充满着美好的期冀,生活的苦难没有让我们低头,每个人都有追求子幸福快乐的权利。在这篇小说中,我觉得充分展示了
《初婚》只是一种磨合,一生的磨练,改革的探索,需要不断地耳鬓厮磨和无畏精神,大胆勇气,才能让“蜜月期”时时“保鲜”,才能让人性、改革健康、持续地发展。《初婚》给我们勾画了一副改革时代农村嬗变的成长画卷,它是朴素的,从容的,却潜伏激情,令人深省,意味悠长。
(修改中)
吴克敬
1954年生于陕西省扶风县,西北大学文学硕士。曾供职于西安日报社,是《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副总编,2007年开始担任西安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陕西省作协签约作家。2010年当选为西安市作协主席。
曾荣获庄重文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奖项。其在工作之余创作小说、散文、随笔300余万字,作品见诸多家文学期刊和报纸。
2010年10月,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 载《延安文学》 2007年第6期 )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杂文)“剖腹自医”与“大胆私奔”的社…
- 下一篇:(散文)天池湖畔“农家乐”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