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百姓种菜
蔬菜受污染、大米有毒、猪肉有问题……确实表明了我们吃进肚子里的很不让人放心,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履行职责,防止有毒蔬菜食品进入流通领域。他们的任务是首先确保百姓餐桌干净安全,而不是只顾自家餐桌。让人担心的是,一些职能部门的人吃上自己种的放心菜之后,远离了食品安全的威胁,对市场上、菜市里的蔬菜肉类等的安全状况还那么敏感吗?监督还会那么认真负责吗?
谁为百姓种菜?
市民在“开心农场”当“农夫”。尚小文摄
上世纪70年代初,为解决本系统、本单位职工的粮食副食供应问题,各单位、部队纷纷在乡下建起自己的农场。如今,面对高涨的菜价和食品安全的担忧,在城市中,“自己种菜自己吃”这样一种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生产消费方式又悄然兴起。城市近郊纷纷涌现出众多个人或单位自家的“菜园”、“农场”。
新人群“城市农夫”
网络虚拟菜园从2009年开始风靡全国,一时间“开心农场”、“人人农场”、“QQ农场”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掀起了“全民种菜”的浪潮。当这种虚拟热潮悄悄退去的时候,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又吸引了广大城里人的眼球,成为他们的新乐园,真正享受自耕自给的乐趣。
这样的“开心农场”在西安市长安区、灞桥区等城郊地区都陆续出现并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热衷于这样的方式,他们在工作之余去郊外租用一块属于自己的农场,在这块面积不大的土地上辛勤开垦,种上各种蔬菜、水果和花卉,每逢周末去农场拔草、间苗、浇水,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都市农夫”。
除了自己耕种现实版的“开心农场”,某些单位或企业“雇人种菜”的现象也蔚然成风。部分省级机关单位、大型国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等自发组织在城郊租上大小不等的土地,形成自供或特供食品基地。
占地1480亩的高陵县鹿苑健康体验园,就有省高院、省人大、省安全厅及有关企事业单位雇种的菜园。这种相当于园区开发的模式,由当地政府和公司投资承租农民土地,配套相应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并提供技术和人员支撑,集中开发,整片招商引资,由入园单位企业投入后续资金开发,建成绿色种养基地,为本企业、本单位提供绿色农产品。
王春祥是高陵县科技局聘请的山东寿光种菜专家,服务于此地已有3个年头了。老王告诉记者:“这里有最先进的大棚种菜技术和露地菜相结合,有70多个蔬菜品种。建有沼气池,既解决了肥的问题还可以给大棚供热,给蔬菜挂蚊帐(防虫网)解决了虫害的问题,这里出产的放心菜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一年四季都可提供新鲜的绿色蔬菜。”省高院承租的35亩园子,建有4个大棚,雇有10来个当地农民,解决了其单位食堂500多人的吃菜问题。
真实的土地、真实的“地主”、“长工”和新鲜可食的蔬菜,一种新的食品自供、直供、特供模式在特定的人群和组织中产生。据了解,像这样的菜园投入动辄就要上百万元,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是西安市的包地种菜项目一直在扩张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这股下乡种菜热表现出的并不仅仅是城里人休闲娱乐方式的革新和转变,其背后有更为深刻的原因。而部分机关单位、国企、民企或个人自发组织在城郊租上块地,雇一些农民种植蔬菜、养殖家禽,形成新鲜食品的自供、直供、特供基地,这在国内许多地区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这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管理的自供方式,与娱乐和省钱无关,而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的深度忧虑。
最担心食品安全
其实,无论是“开心农场”抑或是“雇人种菜”,背后都折射出公众对现存于市场中食品的不信任成分,这其中,既包括社会对食品生产者生产过程和方式的不信任,也包括生产者和终端消费者对流通环节的不信任,以及社会对监管层的不信任。
从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开始,食品安全问题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质疑。每当有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就会有不少人感慨,不如弄块田,自己种菜养鸡,吃起来也放心。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发发牢骚说说而已,现实条件不会允许,而现在出现了“开心农场”,就是让老百姓的这种愿望真正得到实现。
之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高度文明、分工明确的工业社会中,却恢复了最为原始、最为古老的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有着太多的不得已:鸡是45天长大的,猪是5个月长成200斤的,菜原本40天一茬,现在25天一茬。化肥、农药残留,没有菜香味……仅凭直观和感性认识,加以常识判断,生产过程的安全就足以令人大打问号。
除生产环节外,更多的污染来源于流通环节。被媒体广为报道的毒豇豆、毒大米、硫磺生姜等,都是在流通环节的不法菜贩所为。的确如此,市场上的蔬菜从农民菜地到老百姓的厨房,至少要走过5个流通环节,在运送、转送过程中,保湿、降温条件差异较大,自然的质量损耗不可避免。更为可怕的是,一些无良菜贩,用各种工业添加剂为食品保湿保鲜。选择自己种菜或雇人种菜,“从菜园到厨房”,则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的人为安全风险和自然质量损耗。
除了质量安全不能得到保证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促使城里的市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更为经济的方式却是因为疯涨的蔬菜价格。从年初四五元一斤的青菜到比肉还贵的大蒜,当蔬菜开始变得越来越昂贵,CPI上涨成为普通家庭餐桌上具体的“难题”。“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农贸市场里上演着一轮又一轮的涨价风波,令老百姓日常生活开支直线上涨,菜市场里走一遭花个三五十元早已稀松平常。菜价如此这般疯涨,越来越多的市民只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手工能动性,自己种菜自己吃,并且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互相影响,“开心菜园”的风靡也是题中之义了。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继10月份“破四”之后,CPI在11月份达到5.1%,并创28个月以来新高。而陕西省今年1至11月CPI累计上涨3.8%,11月份更是高达6.2%。同全国一样,进入11月以来,陕西省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等价格持续走高,大部分小吃等餐饮价格比去年同期出现不同程度明显上涨,平均涨幅在20%-35%。虽然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干预下,目前菜价纷纷回落,但是整个农副产品普遍上涨的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
为百姓建“防火墙”
现实版的“开心菜园”一经流行,如潮的好评涌向了这个新模式:一方面,对于城市里的市民来说,不仅为相对紧张的城市生活带来了几分闲情逸致,也减少了生活开支;另一方面,这种农场又是城市和农村之间一种新的连接方式,是一种新的农村经营方式。但是,这种暂时的利好和欢乐背后,透露出深深地隐忧:这种“开心菜园”或者“雇人种菜”的自供现象毕竟背离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造成的结果实际上是我们的社会制度成本越来越高。
网友议论纷纷:当官的担心毒大米、毒蔬菜,难道老百姓就不担心?有的地方,就是环保、质监、卫生部门首先兴起自己种菜的,这不正加剧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引起社会的恐慌?
蔬菜受污染、大米有毒、猪肉有问题……确实表明了我们吃进肚子里的很不让人放心,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履行职责,防止有毒蔬菜食品进入流通领域。他们的任务是首先确保百姓餐桌干净安全,而不是只顾自家餐桌。可惜的是,我们的一些职能部门只顾自保。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职能部门的人吃上自己种的放心菜之后,远离了食品安全的威胁,对市场上、菜市里的蔬菜肉类的安全状况还那么敏感吗?监督还会那么认真负责吗?更有网友提出质疑:食品安全成为社会隐患,职能部门自己种菜,分明就是利用纳税人的钱建起自己的“防火墙”,不愿与平民百姓“捆绑”在一起,将自己置身事外。这种“大难临头我先飞”的临阵脱逃,实在让人心寒!
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沛英分析指出:“我们仿佛又回到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规模化、产业化不再是社会分工的价值取向。这种自己种菜自己吃的模式,社会群体之间的不信任造成的畸高交易成本,最终伤害的远不是产业本身。同样的,食品安全、物
价飞涨的时代,要去为之埋单的不应该是平民百姓。”
政府监管不力,不作为或者难以作为,最终导致了这种现象迅速发展且得不到遏制。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政府出一份力,在近些年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中,除却行业自律,政府在这方面的行动也必须尽职尽力,更好地斩断监管部门和食品行业的利益关联,更好地强化和明确监管部门应承担的食品安全责任,食品就会变得更安全,更放心。
另一方面,飞涨的物价也呼吁政府的调控。CPI上涨、蔬菜涨价等难以回避的现实境况下,政府自然不能放手不管,任由市场自然调节,而是需要把更多同步的目光投向市民手中的菜篮子,增加供给,或进行政策激励,保障居民的生活不因为菜价上涨而受到很大影响,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当然要在这方面有积极的作为。
如此一来,“开心农场”才会成为真正的“开心农场”,真正成为供广大城里人娱乐休闲的开心之地,而并非是因为顾忌食品安全或者迫于生活压力而不得不催生的一种事物。
种菜也可创大业
现在在农村有一种趋势,种地的都是老人和妇女,尤其是种菜因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生产成本大、受市场波动影响风险很大,农民大多都不愿大规模种菜。青壮年劳力宁愿出外给人打工,每天也可轻松挣上五六十元,所在现在农村年轻人种地的越来越少。可记者
在高陵调查时却发现,目前这一怪现象正在这里慢慢地被改变。
在被誉为“中国大棚第一村”的通远镇何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党支部书记史安民就带领群众种植大棚菜。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何村的大棚已从原先的42栋发展到现在2800余栋,全村户均大棚1.3栋,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就达到1.5万元,大棚菜种植已成为何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史安民告诉记者:“种大棚一样可以创大业。我们村的蔬菜就不愁卖,因为我们村走的就是‘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村民们经过10多年的蔬菜种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村里培养的120多位专业蔬菜经纪人,在全国各地跑市场,搜信息,销售渠道十分畅通。现在村里建有大型蔬菜交易市场,通远镇何村的蔬菜已在周边省市创立了品牌。过去年轻人都到外边打工,现在我们村不仅没有一个人外出打工,相反还吸引了2000余周边村民长年为我们打工,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农活,都是自带工具。”每天上工收工的自行车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种地一样可以创大业的观念也在年轻人中发生着改变。在药惠乡就有7名“80后”大学生毕业后没有留在城市,而是回农村种起了大棚蔬菜。2009年12月,高陵县科技局实施开发千亩农业产业示范园,县上决定利用公益性岗位吸收创业大学生。张磊、雷海、罗亿镭、张航、党蕊、党迪、蔡兰这7名高陵籍应届大学毕业生,不顾亲朋好友的相劝毅然打了头阵。他们几个虽然都生长在农村,但从未接触过种菜之类的农活儿。不会就问,不懂就学,如今,这7个年轻人已经掌握了各类蔬菜的栽培、管理、销售等技能,而且种植的圣女果、苦瓜、茄子等好几种蔬菜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张磊,一人就承包了7栋大棚,其他6人各自承包了1栋。张磊欣喜地告诉记者:“学啥并不重要,关键在人,政府给咱搭建了舞台,‘戏’全靠自己唱。现在,我是老板,爸妈都给我打工。种菜一样需要高技术,光眼下越冬的大棚茄子技术我就去山东寿光学习了4回。”而种菜收入也很是可观,仅从今年3月到现在,他们的收益已超过10万元。张磊估算说,1栋大棚每年除给政府交的承包费8000元外,如果管理、经营得好的话,一年最少能挣两三万元。
“因为该科技园采用的是山东寿光的最新大棚技术,所以需要高素质、有学历的人才。这几名大学生有知识、有想法,对新技术的接受也很快,无疑给咱县上的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高陵县科技局局长石文刚兴奋地介绍说。
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更需要有知识、有胆量的新一代农民。(记者苏嵘 实习生曾源)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我的菜园我做主
- 下一篇:你种菜开心 我赚钱也开心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