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学会用“减法”生活
生活中常规思维、习惯思维都是财富金钱越多越好,顺境好事多多益善。这和我们祖宗从小传承的教育分不开的,大人给小孩从小就灌输不断累加财富的概念,这也难怪,谁叫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前一直是物质匮乏的时代呢?多年来,一直嗤笑着“猴子扳包谷”的做法,到头来手里只攥着一个玉米棒。岂不知,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物质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尤其供人们享用的生活用品的日益丰富多样和奢侈,这种“加法”生活方式越来越逗引出人们潜藏的贪心,引起了因物质金钱的争夺而使亲情缺失和淡化。鉴于此,希望人们回头重新审视“猴子扳包谷”的做法,是不是学学猴子的做法也有些许好处了?当然啦,这样做的前提必须是你手中的那个“包谷”足以维持你目前身份的体面生活为前提,要不然,你就没有能力作好这道“减法题”。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要学会有意识的用“减法”生活和思考问题。学会用自己创造的财富剩余价值去惠及他人,回报社会,最起码也要顾及亲情的融洽和谐。要不然,从小到大,一直运用“加法”思维方式过日子,岂不更累人,包袱就会背得越来越重,负累前行,患得患失,终归是坏事。
可喜的事,这些年,不断地涌现出大款老板钱多了,做慈善家,让更多的人们受益。虽然这些人的财富表面减少了,但是,按照物质不灭定律,他们还是收获着更高级的“超物质”,也可以说是收获着“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当然包括着社会对他的更大尊敬和认可。这种“超物质”回报,往往会几何级数地膨胀给他们物质领域的诸多财富的。可见人生的加减法交替并用,还是推动社会物质精神双赢的一种策略呢。有些家庭,在穷日子时还是亲情满满,到了过富日子时就亲情寡淡。为什么,就是不知道及时换个思维适当用“减法”做做事。
有一次,偶然把频道调到北京卫视看节目,节目就是那种“秀家庭亲情”的内容,讲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一生养了三个闺女,各自成家立业,自己老来卧床病榻,三个女儿都振振有辞地推脱责任,互相指责埋怨,斤斤计较着十几年来老人叫三女儿伺候而得的那十几万块钱的得失,还委屈得哭哭啼啼。经过专家、律师、心理学家、著名节目主持人的百般费尽口舌,付出了炽烈的热情,都难消融三姐妹心中那块把母亲撂到一边,不谈养母的坚冰。总在那里绕口令般的互相指责、互相推诿、互相猜忌、互相算计着对方,口中虽说自己养活老人是应该的,到了实际问题时就又绕到了前面提到的“四互相”上的怪圈。把人听得心疼心累,很是急人。直到专家煞费苦心的叫一名现场女士扮演母亲角色,坐在轮椅上,主持人现场声泪俱下的晓之以理,道之以法,才通过三妹给大姐送纸巾的举动,使坚冰裂了一条缝,最终得以消融,合理安排了赡养老人的问题,矛盾才得以解决。看了这个节目,我觉得,当一个人在生活中光知道“仨多俩少”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亲情丧失,如果换一个角度,譬如体会到亲姊热妹情分之重时,就自然会想到用“减法”生活处事的可贵了。
妻子在去年做了两次手术,身体恢复很慢,我天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生活上不方便,身体越来越差,曾经想到了给家里雇一个保姆,但又一想,保姆给她做饭洗衣,收拾屋子,能不能给她以亲情的温暖?于是我毅然给单位请假来伺候妻子,4个月下来,虽然少收入了万把块钱,但我觉得很是值得,妻子也很高兴,觉得在我心中,她的身体比金钱重要。这次我尝到了用“减法”生活的甜头。
现在中国已步入老龄社会,大量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尖锐地摆在了全社会的面前,也是好多家庭的难题。但是办再多的养老院,也顶不上每个家庭都是“养老院”强,因为,家庭总有亲情在给老人温暖,比单方面供吃供喝强得多。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否认社会养老就没有温情,只是强调了每个家庭的子女承担起孝敬老人、赡养老人义务的重要性,切记不要只顾自己的“加法”生活,而忽略了老人曾为了自己的茁壮成长,不断地用“减法”过着无私奉献的生活。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让爱充满时空
- 下一篇:(散文)孙柏虎的精神世界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