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文化走向的思考
春节活动越来越受到政府的认可和高度重视,而作为春节文化活动的主体——群众,其积极性也愈来愈高,这是春节文化活动的发展趋势。
春节文化的走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春节与庙会相结合。近几年来,国家对传统节庆日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作为法定节日。随着节庆文化的发展,各地将节庆与庙会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但是,节庆和庙会实质是不同的。庙会是祭祖、祭神活动,人们借助祭祀活动去娱乐、享受;而传统节庆活动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节庆活动虽然也有祭祖祭神,但主要是人们自己娱乐享受。庙会和节庆是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两个大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空间。而节庆活动与庙会的结合,既丰富了文化生活、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初浅调查,我国庙会活动主要都在春节前后的休闲时期进行,如2010年春节期间西安的节庆活动都和庙会活动有机结合:大唐西市文化庙会、小雁塔荐福大庙会(腊月二十八至正月十五,推出“雁塔祈福”活动,其中包括了祈福墙题字、放祈福灯、挂祈福结等)、西安都城隍庙庙会(除了民间杂耍、民间社火等传统民俗活动,突出“虎”主题的脸谱、泥塑)、大唐芙蓉园新春民俗文化节以及2010陕西(曲江)新春民俗文化节(西安春节庙会)。
(2)春节推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近几年来,各地市县的春节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可观,文化、物资、科技交流有力地带动了地方发展。有些春节文化活动的交易额达到上千万元。据商务部监测,2010年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00亿元,比200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7.2%,创历年春节黄金周增长之最。
(3)春节文化带动文化产业。利用春节庙会这个平台,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春节充分开发文化资源,使其变成文化产业。漫长的春节节庆为我们的现代文明留存了一个多元性的、内蕴丰厚的文化空间。关中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就是依托了节庆庙会进行展演、展示、传承和发展。西安都城隍的新春祈福庙会,规模大、花样多,聚集了许多民间传统艺术的表演:祭灶拜火神、送春联、送财神、新年头炉香、祭城隍、挂祈福牌、迎财神、民间绝活、竞猜灯谜、放生祈福、秦腔、豫剧表演、高跷、社火、茶道表演、相声口技、武术杂技、鼓乐表演等。
此外,现代的春节庙会又增加有舞台剧、多媒体互动、异国风情表演等等。尽管增加了形式和内容,但春节特有的文化核心没有变,贯穿于春节的种种喜庆活动,依然是人们追求和谐、创新的精神体现,只是古朴中增添了时尚的气息。
春节期间,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仅编织中国结一项就收入2000多万元。西安市南郊有个三兆村以专做灯笼闻名全国,村里1200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做灯笼。春节期间,“灯笼村”里车水马龙,很多人驱车到此来团购。
(4)春节促进旅游业发展。我们传统节庆文化的春节活动是以“小家”为主体,以村社活动为主要场所,如今现代旅游业吸引我们传统的“小家”走向“大家”、走向社会,从而推动旅游业。利用春节庙会文化活动促进经济发展,综合性地展现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地方风情,是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衍生地,也是最富特色的旅游资源。如西安都城隍庙会、长安斗门石婆庙会、楼观台、骊山圣母庙会等等。
2010年春节黄金周(
(5)春节是传统节庆文化中最吸引青少年参加的节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守候精神家园的历史重担,最根本的是青少年的参与、承担。国务院关于文化建设的文件中多次强调,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既要让学生自觉地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也要让学生自觉地传承、弘扬。春节期间正值学校的寒假期,为学生沉浸在这种家国同构的东方文化氛围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充分发挥政府与民间两者的积极性,是春节文化活动得以传承与弘扬的保证。只有政府组织、领导,才能保证春节文化活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效抵制消极、庸俗和不健康的活动,并且确保安全;只有群众广泛地参与,才能保证春节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可持续性发展。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看看正月初六到十四的民俗文化
- 下一篇:寺坡村“添碟子”的主要价值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