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坛将重绘“创业史”
柳青 |
《创业史》第一部封面
|
陕西现实主义“王牌”近年遭冷遇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委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四人帮”残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1978年6月13日因病逝世。柳青历任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
柳青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其所处年代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柳青的现实主义文学也影响了大批陕西作家。
其代表作品是《创业史》第一部,由于“四人帮”剥夺了他10多年最宝贵的创作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炜评说,柳青是以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共同作用,在陕西人心中建起一座雕像,我省现代多位作家都受他作品影响,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京夫等著名作家曾经都将柳青作为文学膜拜的对象,很多人的创作都是从模仿柳青开始,从对柳青的亦步亦趋寻找自己的定位,然后在“柳青体”的基础上慢慢找到自己的创作之路,可以说,柳青为现在的陕西文学打下了基础。
但是近几年来,柳青和他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少地被人提及,甚至在一些人心目中,柳青以及他同时期的作家,如赵树理、杜鹏程等,都是“过时”作家,他们的作品也被认为是已经远离今天的时代了。
到底该如何认识柳青?这也是目前柳青文学研究会也面临的艰巨任务,对柳青现实主义文学的研究,虽然出过一些研究成果,但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致使对柳青的研究缺失阵地和平台,一度成为“冷门”,根本无法和现代社会发展接轨。
重新认识柳青 重绘“创业史”
作为柳青文学研究会的副会长,刘炜评介绍,在上世纪60-80年代,很多文学创作者将柳青作为榜样,他的创作经验也被广为借鉴。但到了90年代以后,文学在民众精神生活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并呈现了边缘化倾向,以柳青、赵树理、杜鹏程等为代表的一批当代优秀作家的群体价值被忽略。
另外,文学创作多元化,人们对更时髦的作品感兴趣,有意无意地觉得柳青及同时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有些过时,这其实是对他们这一代作家的误解和误读,而且,研究界也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人们对现代作家和新时期作家给予更多关注,关注热点转向柳青之前的作家和之后的作家,例如对柳青之前的作家沈从文、张爱玲关注多了,对80后关注多了,柳青的文学和研究被冷落,于是,柳青的相关专著论文等都急剧减少,近10年来,基本没有看到过。
从司马迁,一直到路遥,这些作家都构成了陕西文化长廊里的亮点,柳青也是其中之一,柳青留下的文学遗产文学精神和人格力量,没有随着时间推移失去力量和光芒,事实证明,柳青的人格力量和作品分量是很厚重的,这对于陕西今后的文学创作将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
在今天,研究柳青的意义何在?刘炜评说,每个人生活因为具体的生存时间和空间,作品都会有局限,关键的是,要充分地肯定他在他的时代下,对那个时代的超越,1972年,柳青给中央写信,建议改变陕北土地经营类型,提出陕北不适宜大面积开垦,这种思想暗合了几十年后中央“退耕还林”的政策,从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柳青超越极左思潮、超越时代的精神光芒。
但柳青的作品局限性也是存在的,他也受当时环境的局限,对另外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就不够高远,虽然《创业史》没有写完,但按照柳青的思路,他只看到了农业互助组积极的一面,没有看到弊端,对此缺少应有认识。
“一味说他的作品陈腐过时,那太粗暴;一味顶礼膜拜,也不可取。”刘炜评认为,今后对柳青的研究,就是要站在一定高度上,用扬弃的态度来分析,对柳青留下的家底作量化的清点,他不应该被冷落,也不应该被定性,很多人对他的作品都不熟悉,研究会就是聚集大家,引领大家认真地、扎实地研读柳青。“以后,我们无论是肯定他巨大的文学成就,还是不隐讳地去评说柳青的局限,包括思想的局限,都会建立在有基座、有学理、有建设的基础上。”刘炜评说。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迷你小花篮点缀工地围墙
- 下一篇:秦岭古道线路全攻略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