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镐”--西安建都史的开端
丰镐车马坑遗址。 (西安市文物局提供)
关于西安的建都朝代,历来多有争论。有10朝说,11朝说,12朝说,13朝说,14朝说,甚至有人将武则天建立的武周政权、黄巢起义建立的大齐政权、李自成起义建立的大顺政权也纳入了在西安建都的朝代,使西安建都的王朝增加到了17个。目前大家比较认同和正式使用的是13朝说,即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西周在西安建都世所公认,“丰镐” 作为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理所当然地成为西安建都史的起点,考古发现的丰镐遗址与墓地也成为其有力的佐证。
“丰镐”是西周文王所建“丰邑”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邑在沣河的西岸,镐京在沣河的东岸(即今天西安市长安区马王街道办事处、斗门街道办事处一带的沣河两岸)。年代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共经历了11代12位帝王。丰镐遗址是西周时期都城和墓地遗址,面积超过10平方千米。1933年调查发现,1951年起开始发掘,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发现,“丰镐”城市布局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划思想,规整而有序。在丰镐遗址发现了400多座墓葬及陪葬的车马坑、马坑和牛坑。遗址中还发现有多处埋藏青铜礼器的窖藏,出土的青铜器造型精美,其铭文记载了西周王朝及方国的一些重要史实。目前已发现建筑群遗址,且发现有一套完整的地下排水管道。镐京遗址在斗门街道办事处花园村、普渡村至落水村、眉乌岭一带的高冈地带,发现有大型宫室遗址。
“丰镐”是一段过去的历史,“丰镐”又留下一段历史的轨迹和绵长的文化。
《周礼·考工纪》记载周代都城的规制是“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由此不难看出,丰镐二京的规模在当时相当可观。这种规制,应该说奠定了中国古代都城的理论基础和操作依据,事实证明,后来的都城无不受其影响。
在丰镐,由周公主持制定的礼仪制度,被后世奉为“古制”,是中国奴隶社会礼制的顶峰,又为封建社会礼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礼记》记载:“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经礼三百,典礼三千”。说明了西周礼仪之多。《礼记·礼器》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义理,礼之文也。” 诸如忠、孝、仁、义等道德信条,成为礼的重要标准和要求,形成了中华民族礼仪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取向。
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奴隶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封建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初期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立七十一国。各诸侯王都在自己的封土上建城,从而揭开了中国古代城市快速发展的大幕。
西周还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配合和维系封建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两种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也影响着后世的各个王朝。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等内涵一直困扰着后来的君主,也导致了许多王朝的不稳定甚至于灭亡。唐代李世民不得已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抢先一步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之后才有了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贞观之治”。
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为了牵制东边诸侯,又在关东营建洛邑(即今天的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作为陪都,史称成周。东、西二京并立,由沣水、渭水、黄河、洛河的航运联系,将以关中平原为中心的西部经济文化区和以华北平原为中心的东部经济文化区连接起来。西周后期为避犬戎的威胁而东迁洛邑,成周成为正式国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格局和经济格局,后世王朝多次建都两地,应该说与西周建都的做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西周以丰镐为中心,在其他扩张和发展过程中,疆域也不断扩大,中国版图的雏形业已形成。在此过程中,民族交流与融合也逐步展开,为春秋战国时间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和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周丰镐二京遗址的范围、界限至今尚未确定,其城墙、布局以及附近的西周王陵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这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和其他研究者的目标,也将成为中国和世界的一个关注点。我们相信,有朝一日,随着丰镐遗址文物勘探的进一步拓展,西安或许会再给世人一个震撼。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