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子午峪与荔枝道
从西安南郊出发到子午峪口,古南北通道称“子午道”。此道秦汉时即有,唐代最为兴盛。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史载不可胜记。子午峪作为子午道的北口,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1958年修建西万公路(即210国道)时,对子午古道进行拓宽,南面利用旧道,北口从喂子坪处改为沣峪。子午道的子午峪一段,才逐渐被人们冷落。然而只要你说出“子午峪”三字,对方便会答曰“荔枝道”,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的亊,颇为人们津津乐道。
唐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生于蜀的宠妃杨玉环喜食新鲜荔枝,唐玄宗取悦于她,下令在涪州(今重庆涪陵、南川、长寿、武隆四地)建优质荔枝园,在涪州设荔枝驿,采涪州西的荔枝名园——“妃子园”所产荔枝名品“玉真子”,装笼上马。同时,还整修了涪州到长安的子午驿道,置专驿,负责运送荔枝的驿使,“三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紧鞭急蹄,日夜兼程。这条两千余里的“荔枝道”可与今天的“特快专递”相比。这也苦了沿途的百姓。
为了保证速度,驿使身负荔枝,手执铜铃,“未到时先振铃,不让路者马虽踏死也不追究”。致使百姓“闻铃而色变”。驿使也是苦差事,在接力传递过程中,累死摔死的事时有发生。三天送到长安华清宫,色、香、味不变。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來。”宋苏轼《荔枝叹》有云:“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这都是对鲜荔枝和荔枝道一路艰辛的真实写照。
关于玄宗宠妃所喜食的鲜荔贡地有两种记述:一为上边所述的涪州;二为岭南广东之说。宋人多云涪州,而唐史亦有岭南之述。《新唐书》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不变,正至京师。”此处所言“数千里”当然指的是广东,而非四川东部的涪州。《唐国史补》中有明证:“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子,南海所产,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至于贵妃何以喜爱广东优质荔枝,今有蒲城县玄宗“泰陵”高力士陪葬墓新出土的高力士墓志铭可以说明问题。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潘州(今广东茂名)人,十岁入宫,赐姓高。
专家意外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家乡的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专家们得出结论是“贵妃喜荔枝,缘起高力士”。“白玉罂”荔枝,今称“妃子笑”,它源于杜牧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而來。广东至长安,约有数千里,人们不禁要问,由广东茂名起程,快马加鞭,中途驿站换人換马,日夜不停地送至长安,也得七天多,况白居易《荔枝图序》也有“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之说,不知古人如何采取保鲜措施?
古人虽没有今天的冷藏设备,但他们在实践中却发明了一种保鲜的方法,那就是将鲜荔枝连细枝摘下,装入巨竹筒中,用蜡封口。这样可以延长荔枝保鲜期。七八天时间,通过荔枝道,迈出子午峪,到达长安宫中,其色香味亦如当初。另外,徐勃在其《荔枝谱》中介绍了一种办法:“乡人常选鲜红者,于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穴,置荔节中,仍以竹箨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
唐玄宗为了让宠妃吃上鲜荔,驿站传送不知累死了多少马匹和驿卒。杜甫叹曰:“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枝)。百马死山谷,至今耆归悲。”为了博得贵妃一笑,不惜劳民伤财,此何异于烽火戏诸侯乎!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书法需要的是美而不是丑
- 下一篇:(散文)星落祥峪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