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筠:(散文)长安记忆
走进长安,缘于父亲。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父亲在长安工作了20年,20年里,因为交通不便,父亲每个周末骑着自行车穿越40里路回家与我们母子团聚一次,而我和做教师的母亲则可以每个寒暑假去长安同父亲住一个月,如此来来往往,便与长安县熟识起来。
记忆中的长安县城有些落寞和寂寥,平日里大街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车子也很少,偶尔有辆长途客货车、农用车或马车从街上驶过,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所有偏僻、落后的小县城的缩影。父亲所在的县文化馆位于县城十字街口的东南角,十字街北面是一座百货大楼,东面一个菜市场,西面有座电影院,这些便形成了当时长安县城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然而也只有到了周末,这些地方才有了进进出出的人流,呈现出一时的繁华。
不过在我眼里,最热闹的地方当属文化馆了。馆里组建有一支文艺宣传队,成员虽不多,但个个多才多艺,十几个人便可以组织一场像模像样的演出,每到夏季,隔三岔五会在文化馆院子里举办一场纳凉晚会,两三角钱一张门票,吸引了众多附近的居民和村民前来观赏。有时,宣传队也会受邀下部队、去工厂慰问演出,特别受欢迎。我那时经常会被父亲带着跟随宣传队四处奔波,前台后台自由出入,看这些宣传队员们一会儿穿着戏服唱秦腔,一会儿又着西装说相声,变色龙般一人客串多种角色,令人叫绝。几年下来,经过了文艺宣传队的熏陶和磨练,他们当中有的考上了市曲艺团、市话剧团,有的被秦腔团录取,这对文化馆来说是值得高兴和炫耀的事情,文化馆造就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文化馆。
冬天的时候,文化馆会举办诸如“讲故事培训班”、“少儿舞蹈训练班”之类,在全县的中小学校设点,这期培训结束了,换个地方又举办下一期,这期间我到过长安县的许多地方。据父亲回忆说,现今演皇帝很火的张铁林就曾在故事培训班学习过,后来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我也曾随父亲他们去韦曲附近的何家营村采风,那里有一支长安古乐队,演奏者都是村里的农民,那乐曲却是从唐明皇时代传下来的,据说他们的祖先是“安史之乱”后流落于民间的宫廷乐师,不久前“长安古乐”已被国家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有幸很早就聆听了传自1300年前的乐音,尽管曲调已遗忘于岁月的长风中,但那些古色古香的乐器和几位长安老艺人留给我的印象却仍在记忆中留存。
后来父亲从长安调回了我们身边,我与长安县的距离便远了,此后也没再去过长安,只是偶然有一两次坐车从长安县路过,还没来得及细看,车子已呼啸着穿城而过,似乎街道还是以前的街道,那人也似乎是以前的路人。
然而进入新世纪,一次因工作关系去了趟长安,当时已叫长安区了,那里的变化令我目瞪口呆,于是回来后我动员父亲重回长安看看。站在已颇具现代都市规模的长安街头,我能感受到父亲眼中的惊异和新奇,人还是以前那人,街却已不是以前的街道了,想要找回旧时的一些记忆也已不可能了。面对眼前匆匆忙忙的人流,我们也无意去仔细打听。长安已呈现出新面貌,这是令人欣慰的。
“长安的变化确实太大了!”父亲在回来的路上这样总结,说完便长久沉默不语。我想,对父亲来说,长安永远是他心中的长安。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