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果、杨晓阳:父子双星“闪耀”中国书画星空
编者按:
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曾赋诗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神州大地,江山如此多娇,历史悠久而厚重,千古风流人物,代代不绝。人们常说,虎子出将门,华盖出名儒。诚然,许多横刀立马的大将之子有可能也骁勇善战,许多书香门第亦曾薪尽火传。名人的后代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时代的变迁而沉浮。聂荣臻的女儿聂力说得好:“将相本无种,女儿当自强。”对于名人的后代们,前辈的是非功过不应成为他们成长的负荷。老者不复返,来者永远新。追着风雨,踏着泥泞,用信念将理想的太阳从心头托起,用毅力的犁铧去耕耘不辍,走向未来,走向光明……
人间正道是沧桑。本文介绍的便是享誉中国书画领域的著名“父子兵”--长安籍的陕西英才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杨建果与他的儿子--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
2010年3月7日,杨建果与儿子杨晓阳在中国国家画院合影
1935年出生于陕西长安的杨建果,身兼陕西金石书画院名誉院长、陕西英才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等职务。杨建果在西北师范学院学习期间,受吕斯百、黄胄等大师的教诲、熏陶,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后又深入研习中国传统书法、绘画,创作中注重随境运笔,无意固守成法,几十年来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山水画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200多幅书画作品被省市政府部门赠与国际友人,或为中国美术馆等部门收藏;其作品2005年还获得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书画展金奖。
杨建果先生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他的学生大多成为北京、上海、西安等高等美术院校和文艺单位的骨干。此外,由杨建果先生主笔制定的“陕西省法门寺文物旅游区总体规划”等,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赞誉。其已发表的论文《中国传统建筑彩画源流初探》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缜密的科学论证,将我国传统建筑彩画有证可查的历史上溯了三千多年,填补了古建筑装饰史上的一段空白。
杨建果先生自幼生长在终南山下,长安韦杜之间,这些被唐代诗人每每描述讴歌过的景观,也深深感染着他。杨先生是一位十分敬业于自己工作的人。他教过书,搞过文物考察,也从事过旅游工作等,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以真诚、敬业的为人准则去对待。他这种为人品格也体现在他的画风上。画无论大小,精益求精。画风选择了求真的一路,“真味可品”。
2010年3月7日,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与参加陕西书画名家北京联谊会的杨建果亲切交流
在长期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和旅游景点规划、设计以及古建筑美术史研究工作的同时,杨建果四十多年来淡泊世俗名利,以“平常心态,平常状态,以文会友,以画会友,有益社会”的态度,潜心于中国书画的艺术实践与创作,勤恳耕耘,在笔墨之中挥洒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恩。
2004年,国内某著名大学教授在香港《中国画家》大型期刊发表了《不能用耳朵看画》的文章,认为中国画的形象不够真实,主张以西洋画全盘改造中国画。杨建果根据几十年来对中国画与西洋画理论和实践的对比研究,写出一篇旗帜鲜明、论据确切、文笔犀利的批驳文章《是谁在用耳朵“看”画?》。《中国画家》将此文加注编者按发表。文章中说:中国画家崇尚“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吴冠中是名扬中外的画坛大师。前些年曾有过中国画“笔墨等于零”的论断,画坛一片哗然。今年又破口大骂那些坚持“传统了几千年”中国画特色的人不是“傻子”便是“奴才”。杨建果又一次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在《艺坛》杂志和《艺术长安网》上发表《吴冠中,你的风筝断了线》的文章,给以驳斥。
杨建果画作
2008年10月在西安举办的杨建果山水画展览上,共展出杨建果先生近四十年来深入生活的部分速写、山水创作以及为增强绘画功力的书法、诗词习作共百余幅。其绘画作品,平实中见意境,情感与笔墨相融相通;其书法作品,稳健潇洒,沉着中不乏浪漫的气质,线条布局平实细腻,体现了其艺术的敏感性与深厚的文化涵养,更体现出他执著于艺术的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探索精神。
在中国社会快速进步和民族文化进一步繁荣带来的迫切需要的新时期,杨建果身上的艺术能量和艺术才华不断地向前延伸。
其一是向书法的延伸。书法是中国绘画的基本功之一。为了使自己的绘画有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杨建果采用了以书法抄写诗词的办法。四尺宣纸,拳头大小的字,一天三张,先读后写。《宋词鉴赏辞典》、《唐诗大辞典》《元曲三百首》、《唐代女词人诗词选》、《中国古代游记选》、《三峡诗选》等。
其二是向诗词的延伸。中国画特别强调诗情画意,而诗词又是书法的内涵。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杨建果抄写了古人大量的诗词,受到长期的感染,言志抒情,表情达意,爱之至深。
其三是向建筑彩画研究的延伸。中国的传统艺术门类是相通的。十年磨一剑,杨建果撰写的《中国传统建筑彩画源流初探》的论文,从建筑彩画的产生,到最早出现建筑彩画的产生,到最早出现建筑彩画的时代上限,以及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彩画装饰状况,都作了探索性的研究。
位于北京八达岭的中国长城博物馆,收藏着一幅目前国内最大的全周画《丝绸之路》,在长64米、高3.7米的版面中,画家以红、黄、黑、绿、蓝五种颜色为基调,用跨越时空的手法,把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全周画的作者便是杨建果的儿子杨晓阳。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近照 2010年3月 何金鹏 摄
杨晓阳1958年12月出生于陕西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杨晓阳28岁做系主任,35岁做副院长,36岁主持院里所有工作,37岁做院长,杨哓阳从1997年开始出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日常事务性工作非常繁忙,但是每年他都要挤出时间到农村写生,他认为记录人的变化就是在反映时代的变化。
杨晓阳主持西安美术学院工作以来,采取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狠抓教学、扩大开放、加强对外交流等一系列措施,使西安美术学院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西安美术学院数十年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在管理之余,他在教学、创作上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国画《沸腾的黄土地》获纽纶堡第四届国际素描杰作三年展优胜奖;国画《黄巢进长安》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长期陈列在古代战争馆;国画《黄河的歌》获秦俑杯国际书画邀请展金杯奖;作品《终南竞秀》被中南海收藏;作品《大唐丝路图》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2001年,杨哓阳推出了自己的最新画集,画集分写生、主题画、壁画、写意作品四大类。这些风格迥异的画作记录了杨晓阳人生几个阶段的艺术探索,其中不乏一些获奖和有影响的作品,但画集却取名《告别过去》。
杨晓阳画作《愚公家族》
2004年12月的翰海拍卖会上,杨晓阳1983年大学毕业时创作的作品《黄河艄公》以46.2万元的高价成交。1994年创作的作品《波斯迎亲》也拍出了24.2万元的高价。这两件作品的售出,是杨晓阳早年的艺术作品价值体现,当然其现在的探索意义却大于这个金钱数量。除过前两件公开拍卖作品,杨晓阳几乎再无与自己有关的大的商业活动。所以杨晓阳不能像其他画家那样,他不大卖画。杨晓阳的为人为画的大气在圈子里人所共知,传为佳话.
在《大河之源》、《生命之歌》与《丝绸之路》中,杨晓阳以浓墨重彩凸显民族性和地域性,张扬创作主体的个性,肯定了创新是艺术的不二法门,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打出了令人折服的“中国制造”,构建了最具民族精神与民俗风情的中西合璧。他的画作兼具西方艺术凝重的质地和东方艺术飘逸的灵魂。严谨、细腻、奔放而又节制,尽显学贯中西的大家素养和高举远慕纵横古今式的审美视界。
近年杨晓阳对美术教育理论和建立中国美术学院教育体系的思考取得重大进展,强调“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中国特色美术教育体系,对中国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9年6月杨晓阳入主北京主政中国国家画院,更是其艺术和政治生涯的辉煌时期,现在正是事业如日中天的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哓阳对人们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他不仅是陕西书画界的骄傲,更成为引领长安书画品牌的旗帜性人物。
特别声明:未经长安人网及作者同意严禁随意转载,如需转载必须著明出处。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长安书画品牌京城“闯”出了新路
- 下一篇:人民艺术家刘文西:情系黄土地,创作为人民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