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新瓶自当装佳酿
随着虎年春节的到来,红红的春联挂满了大街小巷,挂满了整个中国,融入了千家万户的喜庆欢乐。琳琅满目的春联给人以高雅的文化享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泰民安与社会和谐,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当代春联的理性思考。
春联的社会功用和衡量尺度
春联的社会功用,一是营造辞旧迎新的喜庆气氛。如“冬去山川齐秀丽;春来桃李共芬芳。”通过山河远景与桃李近景形象传递了时序更替万物复苏春的信息;二是对时代变迁抒发感慨心声。如白化文1991年写的春联:“一市九衢,辛盘璀璨重光尔;九瀛一统,未雨绸缪两岸新。”联中嵌入了公历“1991”和农历“辛未”,既写了祖国春节的欢乐情景,也表达了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的殷切期盼;三是表达了对新年生活的憧憬和期望。如“一元二气三阳泰;四时五福六合春。”通过巧用数字反映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殷切希望。
春联起源于文言文语境中,旧时文人撰写对联熟悉声律,得心应手。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传统春联存在题材局限,表述范围相对单一,较多的停留于泛泛的吉祥词语。如“一门瑞气;万里春风。”“红梅报喜;瑞雪迎春。”“庆云飞五色;瑞气绕三台。”“千门共贴宜春字;万户同悬换岁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门前春色万千景;窗外梅花三五枝。”这类通用联世代流传,长盛不衰。但是,有时在一条街上,一连多家都悬挂内容雷同的春联,多少就显得平淡单调了。加上沿袭多年形成的套路,眼熟的词语和固定的句式,难免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当代春联的推陈出新是十分必要的。
一种观点认为,春联的形式重于内容,写什么、写得好与不好都不重要,只要贴出来就算喜庆。民俗与楹联专家张志春在《春节旧事》一书中举例说,有些边远山民不识字,过年贴的春联就是用碗沿抹猪油、沾锅灰拓下的两行圆圈。春联以春节为宗旨,这就从根本上规范了它的整体走向和风致。传统春节讲究的是祥和温馨、红火喜庆,在敬祖礼神的氛围中更有崇高的意味。知道这些,便知春联中多无凝重反思、石破天惊式的作品。自古至今,人们也没有这样的创作传统与欣赏准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春联更多的是民俗意义,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固然不必过于苛求。但对于文化人来说,还是应该严格要求的。应当追求丰富的内容和完美的构思,写出个性,写出特点,写出新意,写出文采,使观赏者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留下深刻印象,并有回味之处。尤其对于商业性批量销售者,因其数量大,传播广,更应严格规范,严把质量水准,杜绝粗制滥造的低劣之作。
当代春联的个性缺失
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当代春联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兴旺景象。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内容陈旧,缺乏时代精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联也应该与时俱进。有的春联内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看见上联几乎就能背出下联。一些陈年春联,甚至用了好几个世纪。有的尽管贴上了新标签,但依然思路狭窄、新鲜不足。如今,市场上出售的印刷体春联,有些人不愿意买,就是嫌印刷品千篇一律,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他们认为请人撰写的春联,用词恰如其分,内容随心所欲,更能反映自己的心声。如今,机器印制的春联,刻版时多是雕刻一些经久耐用的老春联,一个版能用十几年。印多了,今年卖不完,明年可以接着卖,这样的春联内容怎么会有新意呢?如果能像手机短信那样灵活生动,时时发展更新,看春联、贴春联的人肯定也会越来越多,从而刺激春联的创新和发展。
存在概念化、标语口号化倾向。一些地方把干巴巴的标语口号直接搬入春联,形成生硬术语的堆砌,减弱了春联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应该紧贴本体特点,力求大众化、通俗化,立足于鲜明生动形象,注入诗的语言、画的意境、歌的豪情。好的春联一定是突出一个“新”字,如重庆渣滓洞监狱的难友们1949年在囚室贴的春联就很有特点:“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既有对旧枷锁的痛切,又有对新世界的憧憬。创作春联一定要有针对性,比如皇家大院的春联与农家小院的春联就应有区别,学校大门的春联与园林大门的春联也应不同。如为西安城门写春联,就要将城门的个别性与大众春联的一般性区别开,既要了解西安文化内涵与城门的文化内涵,还要将城墙上每一个城门与其他城门的特点区别开,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个城门创作出个性化的春联。
对联平仄和对仗不符合要求。如一幅印制精美的对联内容是“天长地久人之和,山明水秀居之安”,上下联都是平声落点,结尾却都是联律忌讳的“三平尾”。朱雀大街上一栋高大的楼宇门前贴的金字印刷联是:“院小四季常欢乐;门庭日暖风自和。”对仗杂乱无章,平仄多处失替,“院小”的内容和大楼的环境也不相配。另一座大楼门前的印刷联:“年年顺心走鸿运;事事如意迎吉祥。”“年年顺心”、“事事如意”也犯了连平连仄的禁忌。再来看一家中式酒店的大门联:“宏图大展,八方名流齐相聚;万紫千红,一杯春酒添喜庆。”一是对仗不工,“宏图大展”和“万紫千红”根本不相对,“齐相聚”和“添喜庆”也不相对;二是平仄失调,上联落点“聚”和下联落点“庆”同为仄声,犯了大忌。“八方名流齐相聚”句中音步也未交替。旧时代把对对子作为小学生重要的启蒙课程,凡识文断字的人,都具有相当深厚的对联功底和文史知识修养。而现代人在对联方面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专家研究很细很深,从不同的侧面深入开掘;另一方面是不少群众连基本的平仄要求都不懂,所以就经常出现不能叫对联的对联。
悬挂无序。按中国书写规范,对联应当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可现在的春联,有的由左向右,有的由右向左,甚至同一家的大门联是从左至右,而中堂联却是从右至左,全无规则,读起来感觉特别别扭。
目前,春联这种传统文化依然是人们庆贺新春、表达心声的普遍形式。而以上问题的存在,与春联繁荣的形势极不协调,甚至大煞风景,不利于对联创作的普及和提高。如今,中国楹联学会已经发布《联律通则》,当代春联既须规范更应推陈出新,使中国这一特有的艺术种类健康发展。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门神爷:古代的劳模评选
- 下一篇:元宵节岁时习俗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