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剑利:虎年详解"虎","虎"字意味深
虎是一种猛兽,通称老虎。甲骨文的“虎”字,形象地勾画出虎形的基本特征:大口利齿、强健灵活的腰身,爪尾有力,毛色绚丽。
虎,又名“於菟”。鲁迅先生《答客诮》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古代楚人称虎为於菟。《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於菟。”於菟,“菟”,当为“”之音讹。据《说文新附》:“,楚人谓虎为乌。从虎,兔声。”另据《方言》卷八:“虎……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或谓之於。”郭璞注:“今江南山夷呼虎为。”按“於(wū)”为“乌”之古字,如《穆天子传》卷三:“比徂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郭璞注:“於,读曰乌。”由此,於即乌,亦即於菟。
金文、小篆的字形,渐趋简化和抽象,其象形的意味也就逐渐消失。“虎”字古今词义变化不大,都作老虎讲;但因老虎特别凶猛,故取其猛意,引申为比喻勇猛、威武之义,如虎将、虎威、虎贲(bēn,指勇士)等。《说文解字·虍部》:“虎,山兽之君。从虍。”关于“虎”字的本义,《本草纲目》曰:“虎,象其声也。”认为“虎”字的读音就象虎狂啸时发出的声音。魏子才《六书精蕴》则云:“其文从虍从几,象其蹲踞之形。”今据考,“虎”为象形字,它的甲骨文、金文横看都象巨口利齿、文身长尾之形,小篆则象虎蹲踞之形。一个“虎”字,从字形到读音,都形象地体现了虎的威严。汉字乃至汉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今天的人们将虎(哪怕是刚出生的幼虎)一概尊称为“老虎”,恐怕就是出于对山大王虎威的敬畏。
古人还造了一种凶虎,是生了翅膀的“翼虎”。《逸周书》上有“傅翼虎”,它能“飞入宫,择人而食”,真真吓人!更有一种“翼虎”,原本是无赖青皮,寡廉鲜耻之徒,而一旦学得权术才能,压制同行与善良人就厉害了,正如《金史·高汝砺传》上所说的:“其心不正,而济之以才,所谓虎而翼者。”读到这段,笔者不禁心生感慨:狐假其威山林乱,额上无讳冕至尊。刚愎独行多夜路,通身文采也伤人。
虎有一个妇孺皆知的“雅号”,叫“大虫”。《水浒传》中景阳冈下的告示:“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悮。”在古代,“虫”不但是指昆虫,还是对一切动物的通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礼记·儒行》“鸷虫攫搏”孔颖达疏:“虫是鸟兽通名,故为猛鸟猛兽。”虎为百兽之王,因称大虫。
此外,虎还有李耳、於檡、白额虎等异名。李耳之名出于传说。於檡者,“檡”、“菟”字相通。《汉书·叙传上》:“楚人……谓虎於檡。”颜师古注:“檡字或作菟,并音涂。”虎的头部黑纹较密,眼上方有一白色区,故名白额虎。
虎在人的心目中有很强的两面性:作为百兽之王,人们羡慕它的威猛。“虎略龙韬”“虎踞龙盘”“虎背熊腰”“虎头燕颔”这些带有褒义的成语,显示了人们对虎的喜爱。但虎毕竟是一种猛兽,人们又恐惧它的凶残。“虎狼之心”“虎视眈眈”这些成语,道出了虎要吃人的本质。
虎字成语中有很多源远流长、内蕴典故。比如“三人成虎”语出《战国策》,比喻谣言传播多次必然迷惑公众;“暴虎冯河”语出《诗经》,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后用来形容有勇无谋、莽撞行事。虎字成语中,更多的非常口语化。比如称赞小孩子长得憨厚健壮,常用“虎头虎脑”来比喻;评价一项工作有始无终,爱用“虎头蛇尾”来形容;讽刺仗势欺人的流氓行径,“狐假虎威”最是一针见血。
“山兽之君虎生威”,老虎历来被视为山林之王,自古被赋予许多神秘色彩。古代帝王出行,必定“虎旗龙辇、激耀百里”;象征军权的兵符被铸成虎形,叫做“虎符”,分成两半,一半放在朝廷,一半由统兵的将帅掌握,调兵遣将时要两半勘合验真,方能生效,为此郭沫若还写过一部著名话剧《虎符》。古代称效忠天子、勇武善战的将领“虎将”,帝王的贴身卫士则是“虎贲”,为朝廷选拔培养人才的机构——国子监被称为“虎闱”,进士及第者美其名曰“登龙虎榜”。
历代文人墨客也很有“虎缘”。那喷发着猎猎剑光的虎眼,就令诗人们着迷。诗仙李白在《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中道:“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写足了虎眼的威风神采;刘禹锡《浪淘沙》里曰:“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徐渭《食虎眼》云:“虎眼白琉璃,谁能隶虎皮”,一双虎眼就如此不同凡响,那笑傲山林的虎啸、腾空一跃的虎姿,更是可想而知了。李白还自诩射虎高手,能一箭射穿双虎,他在《赠宣城太守兼呈崔侍御》诗中说:“亲骄骏马猎,一射两虎穿。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此事真假无从考证,但李白想通过“一箭射双虎”来形容自己武艺高强、勇斗猛虎的英雄气概,已呼之欲出了。明代大作家施耐庵为了写好武松打虎,常常深入山中与猎户攀谈,了解虎性、虎姿、虎态,他甚至不惜独自跑到深山老林,爬在树上亲眼目睹老虎捕食的情景,正是源于此,施耐庵在《水浒》里将“大虫”写活了!《水浒传》中景阳冈下的告示:“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悮。”在古代,“虫”不但是指昆虫,还是对一切动物的通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礼记·儒行》“鸷虫攫搏”孔颖达疏:“虫是鸟兽通名,故为猛鸟猛兽。”虎为百兽之王,因称大虫。
随着语言的发展,当代社会有一部分虎字成语用得少了。比如“虎兕出柙”这个成语,语出《论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意思是说,老虎犀牛逃出了栅栏,龟甲和玉石在匣盒中毁坏,这不是管理者失职吗?但是由于生僻,这个成语鲜有人用。类似的成语还有“虎筮虱卜”“虎圈啬夫”“虎尾春冰”等。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钟山石窟: “中国最早石窟群”
- 下一篇:(散文)感受宁陕蒿沟山野风情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