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 年味浓—春节前夕长安书画村见闻
2009年11月,省书协的书法家们与石匣口村的书画爱好者们交流。(蒋黛 摄)
石匣口村民胡红旗在家中挥毫泼墨。 (蒋黛 摄)
我市长安区有个书画村——细柳镇的石匣口村,那里的农民舞得笔墨,刻得印章;有人涉足园艺,有人传承书画;就是待客、说话,也和其他村落不大一样,透着文气。
长安区有个书画村
说及农民,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土地,是农桑。可是如果大家能去我市长安书画村——细柳镇石匣口村走一圈儿,所有的印象都会为之改变,那里的农民白天劳作,晚上弄墨。2月初,记者专程走访了这个与众不同的村落。
长安区有个书画村
人物:
热心于本村书画推广。复转军人,一位书法迷,祖上一直从事书画装裱,从小就能感受到村子里浓浓的书画氛围。
人物:刘武龙
从事公园景观设计,家里摆满了各类假山造型。也是“画家”,各类画作挂满画室。谈吐风雅。
人物:胡红旗
曾为西安东城门书写春联。他的作品,一类充满豪气,一类充满田园风趣。家里的笔筒、砚台有百余年历史。
2007年,长安区细柳镇的石匣口村被陕西省书法家协会评为“陕西书画村”。这个称号对于该村的确算得上是实至名归。在采访中,热心本村书画推
在胡红旗的家里,记者翻看他写就的作品,内容却只有两类,一类是充满豪气的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长征》,一类则充满田园风趣,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王维的《山居秋瞑》等等,胡红旗说,自己是农家人,也最爱这些描写田园的文章和诗作,所以一提笔,心头最先涌上的就是这些句子。
他们脸上挂着纯朴的笑容,衣着也是农家人常有的,就是脸庞和手,也被农活、阳光打造成一幅标准的农家人模样,他们的主业是农活,但他们的业余生活却是书画!据
书画村的年味儿
人物:孙卫昌
过了
每年的春节前夕,是石匣口村最热闹的几天。过了
孙卫昌还有一门“绝活”——篆刻,村里许多书法爱好者的印章都是出自他之手。“我本来是个泥瓦匠,没有正式的拜过师,完全是业余爱好,靠自己琢磨。随便捡个石头都能刻,也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篆刻对于我来说主要是精神收获。”写春联的时候,孙卫昌也随身带着这些“宝贝”,其中有惟妙惟肖的生肖,也有各类字体的名字、纪念章。
村里人告诉记者,再过几天,村里还将迎来一大喜事:由省文联组织的“春节送温暖文化下乡活动”,石匣口村是其中一站,届时,那些平日不多见的书画大家将在村里挥毫泼墨,与村里的书画爱好者切磋交流。据
村里爱好书画的人很多,经常写字作画的就多达30余人,每到春节,家家门上的春联就是一次技艺的比拼与交流,这些爱好者走至各家门前,就会看上好半天,各家门上的字,就是与主人交流的最好话题,因书画为“媒”,家家走动密切,村子里一团和气。
书画留住了乡村教师
人物:孟鹏博
村里孩子们的书法老师,8年前调进石匣口村小学后,被这里的文化积淀深深吸引,就再也不想走了。
在石匣口村,不仅仅是大人们能书会画,就连孩子们也个个“身手不凡”。如果你走进村里的小学,就会看到,孩子们或执钢笔、或用毛笔,一笔一画认真的描摹着。在其他学校的“写字”课早已为考试科目让道时,石匣口村依然坚持开设着书法课。孟鹏博是孩子们的书法老师,自从8年前从邻乡镇调进石匣口村小学后,他就再也不想走了。“我被这里的文化积淀深深吸引了,对这里的学生也有很深的感情。”
在
走出长安的石匣口人
人物:孙山
在书院门有自己的工作室。希望将石匣口村打造成一个像北京“798”那样的专业书画村,吸引更多书画名人来“筑巢”。
如果说胡红旗是石匣口村中默默创作、修身养性的代表,那么和胡红旗同为陕西书协成员的孙山,则是石匣口村中“走出来”的农民书法家,他在书院门有自己的工作室。孙山的字在书院门一带很有名气,他也广交朋友,据说美院的许多学生常来和他研习书法。他也由农民一改为专职书画人。谈及这一切,他的回答是:“学习书画,不妨来点‘眼高手低’,只有站高了,眼界开阔了,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在这里,他也有缘认识了一些名家,近距离的和他们切磋交流。孙山说,村里书画氛围浓厚,耳濡目染,自己也就喜欢上了。最初学习书法时,他并没有固定的老师。而是仔细揣摹吴三大的牌匾,认真研看古帖,越学越觉得深奥,越学越觉得乐在其中,越学越觉得中国文字魅力无穷。几十年来他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无论白天做什么工,只要晚上有休息时间,都会忙里偷闲写上几笔,临上几张帖。
现在,走出石匣口村的孙山是村里的名人,更是乡党们羡慕的对象。但是在乡亲们眼里算得上成功的孙山十分低调,他说自己还尚在学习中,对于自己能走出来,他坦言,目前走出村子的书画人有好几个,自己则是
(记者 张雅琴 见习记者 蒋黛)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陕西书画名家北京联谊会即将成立
- 下一篇:义写春联义拍全家福活动在杨庄举行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