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坛 一声惊雷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告诉别人,我的家在陕西,那是一个盛产作家的地方。”这是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发出的肺腑之语。陕西文坛,作家的摇篮,成为了无数陕西人的骄傲。又到了年终岁末,又到了盘点之时,也许相比2008陕西文坛的“风起云涌”,2009年陕西文学界多少有点平淡。然而平淡中的“一声惊雷”,也许更显爆发力量。
这一年,沉寂了17年的小说《废都》得以再版;这一年,积累了16年的高建群写就了《大平原》;这一年,古稀之年的肖云儒推出了150万字的《雩山》;这一年,樟叶的小说《晚春》叫响了“西安精神”;这一年,“业余作家”孙浩辉的长篇巨制《大秦帝国》随着电视剧的开播越来越火……这一年,陕西文坛也许有些平淡,但平淡绝不意味着平静,因为我们都被“炸醒”——
《废都》17年后再版
读者不再关注性描写
2009年7月,“小说《废都》获准由作家社再版并将于近日上架”的消息在全国各大媒体疯狂转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时间作家出版社的电话成了热线,作家贾平凹的手机几乎被打爆,无数条短信“蜂拥而至”。这样的繁忙,仿佛一年前他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之时。只是与获得“茅奖”时单纯的兴奋相比,贾平凹此时的心境复杂了很多,所以他才这样对记者说“兴奋很短,痛很长”。时隔17年,《废都》终于重见天日,个中的酸楚也许只有贾平凹自己才能体会。签售那天,场面非常火爆。近4个小时的签售过程中,贾平凹认真地为每位读者签字。尽管小心翼翼,可谁也不能回避——性描写,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可令记者意外的是,采访过程中没有一位读者对这一隐晦的话题表示出强烈的兴趣,思维新潮的大学生甚至说:“《废都》里的性描写实在算不了什么。”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时代的进步,这是社会的包容。
李星说:“《废都》也许不能算贾平凹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不久前,贾平凹的女儿生了一对双胞胎,听闻作家在家中抱着俩外孙总是乐颠颠的,随着《废都》的再版,我们相信贾平凹生命中的阴霾已经完全挥去,对他来说“这一年高兴的事儿挺多”。
积累16年写就《大平原》
高建群“炸响”中国文坛
1993年,《白鹿原》《废都》《最后一个匈奴》等作品携手“东征”,成为陕西文坛的骄傲;历史总是充满巧合,2009年当《废都》“解禁”时,高建群的长篇新作《大平原》横空出世。这部被誉为“关中平原的《百年孤独》”一经问世就引起强烈反响,作家在后记中发出“狂语”:“中国文坛有一件大事要发生了,让我们做好接受它的心理准备。”事实上,《大平原》的出版足以成为中国文坛2009年的大事,因为在京举行的研讨会上,包括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在内的作家、评论家给予这部作品充分肯定,认为它比《最后一个匈奴》更成熟,作家的笔触更老练,更应称之为高建群的代表作。
高建群说:“《白房子》,献给我曾经生活过的阿勒泰草原;《最后一个匈奴》,献给我长期生活的陕北高原;《大平原》,献给家乡渭河平原。写完这些,大笔的债,就算还完了。”虽然心境已然不同,不过作家“骑士”精神依然。
古稀之年推出150万字《雩山》
肖云儒“儒笔雅萧看云起”
时间退回2009年11月底,虽然天寒地冻,西安曲江国展中心内却非常热闹。上午9点半,“肖云儒签名售书”的超大背景海报刚被挂起,从出版社运来的大批四卷本《雩山》书系还没来得及开封,众多热情读者已经整齐地坐在台下等待作者肖云儒的出现。继作品集《对视》之后,时隔多年,肖云儒以古稀之年推出了150万字的《雩山》,辑录了肖云儒最近10年来的文化论文、人文谈话、文艺评论、散文随笔,也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思想和智慧。
肖云儒的授业老师、著名学者冯其庸感慨说:“云儒的思考不限于文艺问题,举凡社会、历史、文化诸多方面,都能发人之所未见,时有独辟蹊径的巧思。云儒是思想的丰产者。”肖云儒更是深情地对记者说:“能在七十大寿之际完成这部《雩山》,我要感谢陕西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支持我、感动我的人们。”
“枪声”刚响 樟叶又推《晚春》
西安的生命和精神得以传承
也许太久的沉寂只是为了震撼式的爆发,对著名作家樟叶来说更是如此。今年,根据他的小说《五福》改编的电视剧《关中枪声》刚在央视播出,他又推出新作《晚春》。
作家莫言如是评价:“樟
不久前召开的《晚春》研讨会上,评论家们一致认为,《晚春》的问世引发了世人对“西安精神”的讨论。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