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冬至
冬至,在我们这里有吃饺子的习俗,也可能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这个习俗。据说,如果这天不吃饺子,有冻掉耳朵的说法。所以不管穷与富,在这一天都要吃饺子,至于吃肉馅的还是菜馅的,那要根据自己的家庭状况来决定,记得小时候,母亲在这天肯定会包饺子给一家人吃,无非是晒干的槐花、红薯叶子啦,缸里的酸菜啦,想方设法,非让家人在这一天吃上饺子不可,如果是肉馅的,那一定是一种叫“猪耳朵”的饺子,把面擀好,切成梯形,然后把肉馅放到小头这边包进去,卷上几圈,然后,把梯形的大头一边的两个角捏到一起,母亲说,中间要留个小窟窿,好熟。其实是介于饺子和馄饨之间的,现在才知道那时是为了节约,让大家都能吃得上,母亲那时候老说,她不爱吃“猪耳朵”, “面片子蘸蒜”她最爱吃,记得我侄子小时候,可能就是三、四岁吧,问你想吃啥?给你做好饭吃,他很干脆地回答,那当然是“猪耳朵”了。谁像我奶奶笨的,还不爱吃“猪耳朵”,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一家人,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其实据史料记载,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据《燕京岁时记》里说:“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时至今日,连吃馄饨的习俗都少有人知,很多人被问起冬至该吃什么时,回答是犹豫的:呃……饺子?冬至在南、北方不同的待遇,大概与地理环境有关。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中国大地本是至阴之时。与此同时,物极必反,至阴也就意味着阳气始动,万物开始萌动复苏。这在向来讲究阴阳的中国,当然是件喜兴事,所以值得大庆特庆。问题是中国疆土辽阔,“阳气始动”这感觉,南方百姓可能有明显感觉,而在北方,冬至只意味着一年最冷阶段的开始,冬至日起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至少有四九三十六天严寒正迎面走来。
所以,虽然“百官”会“呈递贺表”庆祝,百姓却“不为节”。百官们知书达理好讲理论,理论上确实阳气始动;百姓呢,只管实实在在身体的感觉,冷暖自知。冷也有冷的好处。北方虽冷,却可体会到“冰上走”的乐趣。就说北京吧,北海、后海、颐和园的水面都结了厚厚的冰,孩子们在冰面上拖冰床,小伙子小姑娘在一边炫耀滑冰技艺,个个都如孔雀开屏般向异性展示自己的魅力……那情景,许多南方人羡慕死。因为至冷嘛,多数时间在屋里宅着,便又想出种种玩法。比如“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一个游戏。《帝京景物略》里记载:“冬至日人家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原来,饮食本来就是一种文化啊!
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饺子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平常无论啥时候想吃,都能吃上,但是这是祖辈留下来的习俗,冬至这天,大部分人家都还是吃饺子,有的人不想包,就索性到外面去吃上一顿,什么“德发长”啦等名牌店的饺子,也不妨去尝一尝。哎呀!不敢说饺子了,我这时候怎么就想吃我娘包的酸菜饺子,不对,槐花饺子,完了,现在哪来的槐花呀!早都没人晒这东西了。
王小侠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