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知识难改变命运?贫困女研究生李元元自杀前的感慨
可以说,李元元是一个勤奋的农民孩子,也很坚强。一直在传统的教育中,期盼着知识改变命运,到头来,只留下一声声叹息。“她6岁就没了父亲,之后住在山村中的房子遭到拆迁,需要3万元买房,但那个时候她母亲已经下岗,每个月才200多元,要养两个小孩,哪有钱去买房。”王(一说望先生,即李元元之舅望建华)先生说,这些年来,母女俩一直住在一起,这次杨元元考到上海来念书,杨母是很高兴的。而杨元元的走,很可能是因为自己都30岁了,还没有能力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享享清福,感觉很对不起母亲,一下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她们一家自尊心很强,困难的事情从来不会对外说的,所有的苦都自己扛着。”一个贫困的孩子,历尽坎坷,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苦苦挣扎,其精神令我们感动和佩服,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杀,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不妥协、不低头也罢,逃避也罢,留下了自己的可怜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在这样一种没有生存保证,没有生活尊严的日子里,我不知道她的母亲还能坚持多久?
杨元元弟弟杨平平(一说,杨顺顺北大环境学院博士)说,姐姐的积蓄很少。杨元元自2002年9月毕业后,至2004年9月在武汉一家英语培训中心任教,此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了1年。据其简历显示,此后的4年,杨元元的工作一直“漂泊不定”。他描述,杨元元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在2005年至2009年那4年间,曾在报社担任过编辑,也做过衣帽等小商品生意,但基本上不赚也不赔。而“门面房较贵,所以屡次投资并不成功”。2002年时,武汉的就业环境并不差。而根据杨元元家属所述,毕业时因拖欠武汉大学3970元学费,所以直至2007年才拿到学士学位证和毕业证。根据杨元元的工作经历,3970元为何花了5年时间才筹足杨平平认为,姐姐在当时曾认为,“两证”的用途不大,所以并不急于将钱归还给校方,而用于先解决食宿问题。
可以看出,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李元元选择了重新入校,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仅从学习和考试成绩来讲,李元元是一个好学生,能上到研究生,的却不容易。而且她还带着母亲上学,非一般人能行。但是就是这样一名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难道我们的应试教育?我们的社会保障部门没有责任?大学生就业率怎样提高呢?不值得思索?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学生意外伤害案件中,对于自杀,学校并无责任,但出于人道主义,也考虑到杨家的实际困难,会给出一笔慰问金,至于金额多少,校方透露。善良的人们,总希望能多赔偿一点,但是什么事情是有标准的。
我不知道好强、尊心很强、充满孤独无助的李元元在自杀前的内心是经过怎样的挣扎。她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要求母亲能和自己同宿,便于照顾,这也是人之常情;学校有权拒绝,也符合有关制度,不能一味苛责。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她的母亲,包括她的家庭,应该得到社会的最低生活保障。毕竟,在中国目前,大学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有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的权利。
杨元元在自杀曾感叹:“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这或许代表了一部分人大学生的心声,什么是知识,我想知识是一个宽泛的词语,包括一般的理论知识,也有社会上的实践知识。“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这句话放在一般层面上,对大多数人讲,是正确的。我们要对知识一个正确的理解,如果一味的讲理论学习,不顾实际生活,也是不对的。大学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出来干工作,养活家庭,是尊重现实的,理想化的畅想未来可以,但在现实面前总要打折。我们的教育,大学应试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的生活,靠一张文凭是不行的。我们尽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但是应该承认、尊重现实,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除了个人的奋斗外,国家、社会应该从各个层面关心、关怀贫苦的学生。李元元从上学到自杀,经历的过程中,倍感人世间的冷漠,难道除了学校,其他的一些单位、个人、政府部门没有责任?诚然,生命大于一切,但是谁又愿意苟且偷生,委曲求全?现实中,我们多少人为了生存,改变专业和爱好,这不是向生活低头的一个简单问题。她的感慨,给我们每个人一个重重的耳光。
2009.12.14日匆于长安
来自杨广虎个人博客:blog.sina.com.cn/yangguanghu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谁该为西安交大一附院“被盗”的婴儿负责
- 下一篇:光的虚构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