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正脉集至相
至相寺,又名国清寺,坐落在长安区王庄乡终南山天子峪内,距西安市约
《续高僧传·普安传》载,普安法师曾隐于终南山天子峪附近。隋文帝代北周(581),大兴佛教,普安法师不愿出山,并引影渊法师来此谷西坡共参佛法。后法师于此,置寺收地,日至相寺。最初的至相寺是在梗梓谷内的狭谷之中,水流湍急诸多不便,彰渊法师之师灵裕法师购(募?)得西南坡为福地。彰渊即听其言,而迁寺于此,建立了如今的至相寺。推究历史,该寺的创立当在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6)以前。后来享誉盛名的智正大师也来到了至相寺。
至相寺建成后,即为传《华严经》之所,且高僧辈出。如华严初祖杜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其中最著名的则是华严二祖智俨禅师。
二祖智俨禅师(602~668),俗姓赵,尝讲经于云华寺,故别号云华和尚。他曾于《大藏经》前欲求得一专修法门,因抽得《华严经》首卷,从此专学《华严》。12岁时智俨出家随杜顺至终南山至相寺。初受教于杜顺,英敏特达,过目成诵,尽得佛法宗旨。又听智正讲说《华严经》,后又深研北魏慧光所著《华严经疏》,对其中的"别教一乘无尽缘起"以及"十地中六相义"之旨融会贯通之后,开始著书立说。在高僧的熏陶下,形成了华严宗的体制,至相寺因而闻名。使华严一宗粗具规模,宗风渐振,时人称他为"至相尊者"。智俨禅师在至相寺有两大高足弟子,一为中国华严宗三祖法藏,一为海东华严初祖义湘。
至相寺在隋唐时极盛,规模宏大,所处之谷归属寺院,约有千余亩。寺周大槐巨柏相映,华严历代禅师皆安葬建塔于此。又据《续高僧传》与寺内遗碑载,至相寺僧彰渊、普安、智正和隋唐京城多位高僧以及隋唐诸多在家居士、社会名流卒后均于至相寺附近凿龛、立塔或墓葬。后渐陵夷。清代称国清禅寺,成为曹洞宗的道场。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载,光绪二十年(1894),西安卧龙寺方丈东霞禅师兼理寺事,竭力营构,一时托钵者极多。据方丈室脊檩上文字记载,同治五年(1865)二月方丈海干和尚重修;韦陀殿脊檩上文字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三月,白道峪法亮大和尚、裴公洞监院恒康大师重修。
1950年前后,有常住僧众30余人,土地数百亩,殿宇房舍40余间,寺周围古树名木数十棵,寺区碑塔林立,寺院远近闻名。土改时只剩13名僧人,分得土地共50余亩、山林百余亩。60年代中期,该寺遭到严重破坏,古树名木大都被砍伐,殿舍、经像被毁,碑志被砸,塔、龛、墓全部平毁,地下许多珍贵文物被盗,山上的十余户村民也相继迁来寺区安家落户,仅存殿宇被学校占用。幸运的是藏于碧峰塔内的七枚波斯(伊朗)萨珊朝银币、鎏金莲花等国宝级珍贵文物保留了下来,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1985年落实宗教政策,僧人本智住持至相寺,重修大殿、新塑佛像。现寺内尚存大殿、韦陀殿、方丈室各三间,僧房六间,厨房两间。寺之右侧存有"曹洞正宗第三十世灵源紫谷大和尚涅盘塔"六棱石碑及底座与塔帽,寺之左侧有"大唐故二谛法师墓志"一方。韦陀殿前有古槐一株,大殿后有巨大银杏树一棵,两树胸围皆
近年,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佛教人士、专家学者多次来寺参拜、考察。经政府批准,已将国清寺之名恢复为至相寺,并正式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有常住僧团。寺区土地、山林根据宗教政策正逐步收复。
如今,至相寺经过住持妙醒法师的多方努力,筹资600多万元,正在大规模地扩建。已建成大雄宝殿、法堂等佛殿数十间。殿内塑像、壁画及飞天艺术品,造型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构图细腻,色泽鲜明,将殿堂装点得豪华富丽、宏伟壮观,是国内少有的以仿敦煌莫高窟艺术为特色的佛寺。(张禹 王作良撰写)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中土佛教律宗祖庭--净业寺
- 下一篇:避暑参禅绝佳处--圣寿寺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