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灵台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周文王姬昌
西周丰镐遗址车马坑
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兴旺发达的区域之一。早在距今约100余万年的洪荒时代,就有属于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在此生活,其后,又在其他地方相继发现了旧、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多处,说明西安及其所处的关中地区是中国最早有人类居住、并产生相关文化的地区之一。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周秦汉唐历代均在西安建都,长达三千年的建城史和一千多年的建都史,奠定了西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而独特的地位,也为今天的西安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历史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阳陵、华清池、大小雁塔、大明宫、钟鼓楼等历史遗迹和建筑精品最让陕西人引以为自豪和津津乐道,同时,它们也是市民散步踏青,发怀古之幽情的绝佳场所,但作为西安城市历史肇基的西周丰镐遗址,却长期藏在深闺,少为人知。其实,西周丰镐遗址,特别是最为体现西周建筑艺术水平、具有周人宗教祭祀性质的灵台遗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而现在人们对它的印象很大一部分却是从电视剧《封神榜》中得到的。
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周文王姬昌在历经千辛万苦从羑里逃回西岐后,为纪念在朝歌蒙冤的伯邑考、商容、梅伯等忠烈之臣,特意建造了灵台来祭祀这些忠魂,并对抗建于朝歌用于享乐的露台,也为西岐祈福。其实,这座凝结着文王德政理念的灵台并不是小说作者的虚构,而是真实存在,只不过书中的灵台在西岐,而历史上真实的灵台就位于西周丰京附近,沣河西畔的长安区灵沼乡阿底村南
公元前11世纪,活动于今宝鸡岐山县周原遗址附近(古称岐下)的周部落日益强大,其首领姬昌“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者,日中不暇时以待士”(《史记·周本纪》),奠定了西周建国的基础。在伐邘(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二十里)的第二年,文王平定崇侯虎后,开始建造丰邑,并正式由岐下迁都于丰。在丰邑,除了修造城垣宫殿外,还建造了灵台、灵囿、灵沼等一系列集祭祀、狩猎、游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礼制建筑群。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大雅》中,有一首题为《灵台》的篇章,最始几句为“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表明周文王建造灵台是得到全体百姓拥护的伟业,百姓支持建台,于是齐心协力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建设。而关于灵台等处的得名,《说文解子》释“灵”字为“巫以玉事神”,言其与祭祀活动的紧密联系。五百年后的孟子则以不无赞叹的口吻追忆道:“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孟子·梁惠王上》)文王以仁德治国,建造灵台“观祲象,察氛祥”即观测天文现象,预示祸福吉凶。因此,灵台可视为中国最早的英雄纪念碑和天文观象台。
西周一代,灵台都是天子祭祀、朝聘诸侯之所,平王东迁后,秦尽据原西周故地。鲁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也将其关押在灵台,这说明至春秋时,秦国又增设了灵台的附属建筑,或是对其原有馆舍进行了扩建。其后文献中,对于有关灵台活动的记载越来越少,仅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记叙其道里方位。至唐宋时,西周建筑已湮没无闻,“辟雍灵沼今无复处,惟灵台孤立,高二丈,周围一百二十步也”(宋敏求《长安志》引李泰《括地志》),至此,除了埋藏在地下的墓葬及房屋基址外,西周遗存仅存灵台残迹,其余的地表建筑景观完全毁灭。再加上随着西安城市中心在三千年中的数次转移,西周丰镐遗址已经偏处于西北一角,其上也已经成为阡陌纵横的农田,往昔面貌不存。因此,即使有人费力寻找,也难觅其踪影。
时光荏苒,千年后的隋唐及再后的明清建筑因基本保存完整而逐渐成为见证盛衰交替的珍贵历史遗产和西安历史风貌的体现。而西周遗址湮灭荒废,使人颇有《黍离》之悲。其实,西周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开端与西安地域历史文化精神的起点,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深入发掘。周朝为后世中国政治史、文化史的贡献,诸如周代礼制、敬天保民等社会政治伦理以及人际交往规范,都是在丰镐酝酿实施并推广到全国的。而今天,提炼升华其中的积极因素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印家杨荣昌:神韵俱见功力之中
- 下一篇:王茜华最熬煎与骆驼拍对手戏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