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道教以邹公为原形策划赐福天官
随着邹应龙朝拜文化在民间的日渐发展,邹应龙的形象也就慢慢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福星。这里不得不提到泰宁的道教文化。邹应龙能从一位民间模糊信仰的福神转化为寻常百姓耳熟能详的福星,道教文化在其间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福、禄、寿三星的考证中,福星的深化之路基本上是这样的:最初他发源于先民对木星的星辰自然崇拜。西汉以来,他是保佑丰收的赐福星官—岁星。但唐朝时,太岁神的凶险一面被过度传扬(因此民间有“在太岁头上动土”这一说法),大大削弱了岁星的赐福意蕴,人们转而把纳福迎祥的愿望寄托在一位人间好官阳城身上,认为他主是福星下凡来救苦救难。但自宋以来,道教神系的天官后来居上,最终成为人所共认的赐福天官—福星。在民间道教信仰中,人们通常供奉着三位神:天、地、水三官。其中地官就是赐福的天官。
道教宣扬的三官信仰流传深远,尢以天官赐福的说法最得人心。唐宋时期,由于武则天和宋徽宗偏道抑佛,道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道教对天官形象的全新策划。策划的开始,是将他们塑造为有名有姓的人。唐朝的时候,道教选择了中华三位始祖—尧、舜、禹。但到了宋朝,道教则试图从近世人物中提炼福星的形象。在此情况下,邹应龙成了宋元以来人们所崇拜的福星的原型。
那么道教又是如何选中以邹应龙为原型的?早在汉朝时期,泰宁丹霞岩穴就成为道家青睐之地。梅福就是道教发展史上与泰宁关系密切的一位真人。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汉元帝时任郡文学,补南昌尉。王莽篡汉,弃家修道,后羽化成仙。梅福曾在泰宁炼丹修行,岩内至今保留其炼丹的石炉。梅福炼丹所在地现今被称为栖真岩,在上清溪下游,与邹应龙读书处的状元岩一衣带水。上清溪的命名也与这一带的道教兴盛有着必然的联系。“上清”是道教“三清境”即太清、上清、玉清之一,后来被广泛用于指“仙境”。两宋时期,汉族政权南移,道教在南方闽、浙、赣一带发展迅速。泰宁也是南方道教文化发展的重镇之一。栖真岩是中国颇有影响力的道场之一,成为道家修身养性的重要场所。
邹应龙长期隐居于栖真岩的状元岩读书,难免受浓厚的道教氛围的影响。泰宁籍作家萧春雷在研读了邹应龙的诗词后得出结论:他(邹应龙)的天性,偏于道家一路。而在与邹应龙朝拜文化有关的民间传说中,将邹应龙与道家仙术联系在一起的说法也时常可见。福建省清流县长校乡《李氏族谱》记载,其先祖李五郎跟岳父邹应龙学仙术,后来一道成仙:“第七十一世五郎公,字英亿,号司兆,生于公元1019年,于公元1088年从清流李家祖迁移长校开基,长校称一世,跟岳父邹仲恭(应龙)学有仙术除妖。”根据邹应龙的史料记载,他是否有这样一个女婿,很值得怀疑。但从中不难看出,邹应龙在人们的想象性崇拜中与道教文化的密切关系。邹应龙的晚年生活验证了他确实是一位“道家中人”:“公性乐山林。去家百步,得一丘,曰南谷,有古涧垒岩之胜。日游其间,晨往而夕忘归。”这是邹应龙女婿、宋太祖十世孙赵与筹《圹志》一书中对邹应龙的描述。更神的是,邹应龙的死也与道发生联系。按赵与筹的记载:“薨之日,方与客论神、性、道三说,拱揖未终,奄然而逝。”
邹应龙少年时的创造的科举神话、为官时的奠定的民间信仰基础、晚年时的道家性情修为、死后被封为“广佑圣王”的民间崇拜以及两宋时期泰宁道教的空前发展,使得邹应龙顺理成章成了当时道教所要塑造的福星的原型。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