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文帝最终被埋宁德?
最近,福建宁德又向世人宣告,发现一重大历史谜案。登基仅四年,被其叔朱棣夺位后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最终被被埋福建宁德。这无疑是一个新的发现。我想,宁德不可能是一次新闻炒作,更多应尊重历史事实。看了2年多明清历史,这是觉得历史风云突变,宛如一幕幕在眼前。
从小天生偏头的建文帝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生性软弱,优柔寡断,过于仁慈,推行仁政,革新中枢,虽说消藩有功,老百姓也过了一段比较情景的日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朱棣的争权篡位过程。建文四年(1402年)
福建宁德市蕉城区文物保护部门就在海拔
而墓上的唯一雕刻文字也隐藏着建文帝的信息。全文是“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圆明”是“明朝和功德圆满”之意,“第三代”与“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孙暗合”;“沧海”是法号,暗喻神州一统的帝王心理;“珠”是俗家名字的后一字,是“墓主姓朱”的隐喻。
此外,宁德支提寺里珍藏了一件标有“九五至尊”字样的明代袈裟,经鉴定,该袈裟是明永乐之前制作的,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工艺非常复杂。“除了皇帝,其他人不可能穿。”马渭源指出。袈裟周边设计为图腾状的18只五爪金龙均是闭嘴龙,是典型的明初龙造型,由此判断,这件袈裟极有可能是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所敕制。马渭源说:“《万历野获编》有记载,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曾下过一道圣旨,云:民间不得私自制作带有龙的纹饰的衣物,违者,工匠要处斩,家口发至边关充军;凡穿此衣物者重罪不宥。”如果此袈裟确系朱元璋敕制、朱允炆携带出宫的话,上金贝古墓塔碑上的“御赐金襕 ”四个字,就不难理解了。其意就是“墓主是个拥有御赐袈裟的人”。
“我确信,支提寺现存云锦袈裟就是朱元璋敕制、朱允炆出亡时携带出宫的那件袈裟。而这件袈裟又是在支提寺东南向的山村里发现的,距离金涵乡上金贝村不足五公里,这就印证了上金贝古墓系建文帝陵之说。”马渭源告诉早报记者,从袈裟的多处缝补迹象来看,建文帝晚年过得十分凄苦,但他的墓葬修治得却很精美,可能是建文帝的22个从亡大臣或是建文帝的叔叔朱棣所建。
“闭嘴龙”为什么闭嘴
江苏郑和研究会秘书长郑自海表示,在南京明孝陵、明故宫,北京的故宫和明十三陵等各地的明代皇家建筑中,不难发现雕刻有千万条龙。很少有人注意到一种奇特的现象,即明初至中叶时期皇家建筑中多为闭嘴龙。创造这种闭嘴龙的人便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
那么,朱元璋为何选择“闭嘴龙”呢?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故。首先,朱元璋出生贫寒,经过16年的出生入死的战斗,终于在41岁时即皇帝位。朱元璋非常珍惜皇位的来之不易,低调务实是其一贯的作风。其次,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著名策略所至。闭嘴创造大明江山,从不锋芒毕露是朱元璋的一贯做法。再次,元代皇家喜爱用张嘴龙。朱元璋改朝换代后决定不选用元代的张嘴龙,而沿用南宋的闭嘴龙。也是明初闭嘴龙盛行的原因。
火龙珠为什么高等级
在专家们此次认定的“建文帝陵”上,有一个由两条龙尾巴闭合而成的火龙珠。专家们由此认定,这是高等级的墓葬,因此将墓主人身份指向建文帝,这是为什么呢?
五爪金龙袈裟藏什么秘密
“通过这件五爪金龙袈裟,我可以百分之百地说,这个袈裟的主人就是建文帝。”南京明史专家、凤凰传媒出版集团副编审马渭源先生表示。这件袈裟上到底藏着什么惊天秘密呢?
马渭源告诉记者,当时他一看到这件袈裟,便发现袈裟中间有五条张牙舞爪的金龙,而正上方有九条龙。这肯定是建文帝的袈裟。“为什么这么说呢?明初谁敢穿这象征九五之尊的袈裟?明代唯一一个先当过皇帝后当过和尚的是谁?那就是建文帝。”
此外,记者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建文帝在金邶寺出家,而袈裟却藏在支提寺呢?“这个非常容易解释,据我的考证,当时建文帝的活动范围也就在这几个寺庙之间。”马渭源表示,金邶寺和支提寺路程非常近,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建文帝应该经常在这两个寺内活动。因此袈裟随着后代寺僧和住持的相互流动,金龙袈裟藏在支提寺非常可能。而根据
著名明史专家、南京大学教授潘群曾经研究过建文帝随从郑洽的行踪。“建文帝逃亡的第三站,就是浙江浦江郑义门。之所以逃到这里,正是因为当时的21随从之一翰林侍诏郑洽就是郑氏家族成员。”
潘群表示,上金贝山下,有一个村庄叫做郑岐村,村中的村民大都姓郑。同时遗留有大批明清时期的建筑。村里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与浦江极其相似,尤其是郑洽故居门外那口“郑宅井”,俨然就是浦江郑义门公用井的再版。还有屋内的小水井,与浦江方面风格完全一致。还有墙基、门槛,也带有浙江的建筑风格。
此外,当地祖祖辈辈流传着一个故事,当时村里有一位王姓始祖王进,在永乐年间结交了一位迁到当地的郑姓朋友叫郑三合。村里一户陈姓长者就将女儿嫁给了他,娶亲那天,南山上金邶寺高僧也来喝酒,郑三合管那僧人叫“师傅”,自称“弟子”。后来,金邶寺那位高僧圆寂了。郑三合便举家搬到邻近的井上村去居住。临走时,他告诉好友王进,僧人就是建文皇帝,自己不叫郑三合,而叫郑洽,三合正是一个洽字。他还将郑岐村《郑氏宗谱》取名为《白麟谱》,意在让后人明白自己的根系源自浙江浦江郑义门前的白麟溪。
因此专家们认为:建文帝葬在山上,郑洽葬在山脚下,这完全符合忠智公郑洽的忠臣性格,生为建文帝护卫,死为建文帝守陵,真可谓大忠臣一个。“因此,现在宁德市政府的领导给我透露了一个信息,准备为浦江的郑洽后人和当地的郑洽后人做个DNA比对,让他们能够认祖归宗。”马渭源告诉记者。
林绍斋和杜华泗踪迹相继曝光
在考察过程中,专家们在距离建文帝陵不远处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古墓,通过对墓志的解读他们发现,古墓的主人叫林绍斋,是明初的一位国子监生,埋葬的年代是永乐十二年,也就是1414年。“这个林绍斋的级别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党校讲师。”江苏郑和研究会秘书长郑自海告诉记者。
郑自海以及宁德地方志办公室的专家为此专门查阅了七都林姓家谱以及周边的林姓支谱,均未发现有叫林绍斋的国子监生,很显然,这是一个外籍人,从永乐十二年这一个时间点来看,墓主人很可能是追随建文帝逃亡的侍臣之一。况且墓葬所在为金邶寺山场,未经寺庙许可,一个外乡人是不能随便下葬在此的,该墓碑也不可能留存至今。如果这一推论成立,那么建文帝是什么时间从雪峰寺转移到金邶寺来,大体就可以确定了。这意思也就是说,“永乐中”(永乐十一年),郑和与建文帝在雪峰寺会面后,为了安全起见,建
继发现郑洽、林绍斋的踪迹之后,考察小组又在宁德市古田县大桥镇瑞岩村发现了建文帝朝臣,殿前三品指挥使杜华泗的踪迹。与郑洽一样,杜华泗已在瑞岩村繁衍后代,成了真正的闽东人。此史事该村《杜氏宗谱》有记载。
建文帝自焚而死的说法我个人也不太相信,虽然民间多基于同情。我更多相信,他出家为僧。虽说,他自杀未成,逃出的过程有些神话传奇色彩。通晓占卜之术的大臣程济(一说宦官)忙说快去取出高皇帝(朱元璋)临终前留下来的那个红色的匣子,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三件僧衣,三张度牒,还有剃头刀、百金一个的银锭十个。椐有的史料记载,匣中还有一张纸上写着:“应文从鬼门出,应能、应贤从御沟出。”应文当然是建文帝,建文帝从故宫的鬼门(北门,死人抬出之门故称鬼门)逃走;翰林学士程济遂与杨应能、叶希贤(应贤)等大臣从皇宫的下水道逃出,再与建文帝夜会于神乐观(一道观),那神乐观门前有一小河,河中早有一只船等着,那观中道士叫王升,他头一天就在此等待,原因是他前天做了一个怪梦,梦见太祖(朱元璋)托梦来,告知今日之事,令他今天预备船等于此云云。从此建
至于他逃到哪里,出家为僧在何处,有待我们考证,或许在一个地方,或许在好多地方。我比较偏信他为了躲避追杀四海为家,四处逃生的可能性大。2004年8月,84岁的南京有线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让庆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孙。至于为什么建文帝出宫隐居民间后,改姓为“让”,更名为“銮”,让庆光解释说,建文帝认为自己是逊位退国让出江山的,所以改名“让銮”,是让出了皇位的意思。《苏州府志》中的《吴县志》有明确记载,“皇驾庵,相传明建文帝逊国于此……”还有实证,实物证据证明:这批成套的明初金铜佛像的主人大部分系帝王,而非姚广孝(姚广孝也应有一小部分,即有大明永乐年施款的佛像)。 那就是发现三尊浇铸有九条云龙纹的明初金铜佛像(横三世佛,无款),经考证九云龙纹图案确系明初的(龙图案介于元未,但早于明永乐),释迦牟尼坐像系一青年像,二十来岁,应该系建文帝,因为当时官造佛像都采用帝王像,这是三尊龙身青年帝王像的释迦牟尼坐像,因此非建文帝莫属。 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征的发端,民间浇铸有九云龙纹图案的佛像是要杀头的。湘潭市文联副主席何歌劲说他系湘潭锦石何氏十八代后裔。湘潭锦石何氏内部历代流传着一个传说,始祖是明洪武皇帝的后裔,从血海中逃出,娶妻湘潭银塘何氏,躲藏于岳家,遂改姓何氏。但此说法因为无资料可凭,无法深究。
历史烟云,我们难以拨开层层迷雾。我们正能从考古、历史古籍等中去探寻。宁德就凭号称“九五之尊”的袈裟,以及墓上的唯一雕刻文字上隐藏着建文帝的信息(解释有些勉强),和墓地建筑与明帝陵相似等,就认定初步结论:隐居上金贝寺,终老闽东。我觉得有些仓促,还需继续论证。600年来,众说纷纭的“大明谜案”需要科学、谨慎的态度去认定。
特别是我看到一些新闻报道后,更是深感不安,诚惶诚恐,历史需要我们澄清事实,不可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工具"。
台海网
古墓的主人到底是谁?连专家学者都分成了两派。一派专家认为这是明朝建文帝的陵寝,另一派则认为它是元代高僧的墓葬。不过,自从宁德市古墓研究小组认为它是建文帝陵寝,一下子就拉动了当地的旅游。福建博物院研究员陈兆善则呼吁,当务之急是保护好文物。
东南新闻网报道,26日下午,宁德市“建文帝下落与陵寝之谜”研讨会召开。宁德市政协主席姚智梅、副市长陈兴生及来自南京的明史研究专家等近30人参加会议。
姚智梅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对建文帝下落与上金贝古墓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表示肯定。她指出,市、区两级对上金贝古墓的研究非常重视,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上金贝古墓的研究对进一步了解明史,提升宁德知名度,提高宁德文化品位,及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她要求,各有关方面要讲求科学,用严谨的态度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要发扬协作的精神,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进展;要把握机遇,做出有效决策,带动当地发展。(宁德网 记者 黄莉莉 实习生 韩钡钡)
大明建文帝最终被埋宁德?但愿这个历史之谜早日解开,我们需要各种新方法、新观念研究历史,各种猜测毕竟是猜测,探索事实,还历史真面目,才是真。
2009.9.1夜匆于长安
来自杨广虎个人博客:blog.sina.com.cn/yangguanghu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