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石刻造像及其人文价值
首届长安七夕文化节上的织女塑像。 许海峰 摄
首届长安七夕文化节上的牛郎塑像。 许海峰 摄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传说是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在天河上鹊桥相会的日子。这个美丽的传说流传了几千年长盛不衰,主要缘于女郎织女坚贞不渝、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如今,七夕被赋予了“中国的情人节”新意而开始步入时尚流行文化的行列。
在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保存着我国西汉时期的牛郎织女石刻像,距今已有2100多年。这两尊用火成岩雕刻的大型石刻圆雕比茂陵博物馆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组雕至少要早三年(霍去病死于公元前117年,而昆明池开凿于公元前120年),成为我国迄今所知的时代最早的大型石雕。过去,在当地每年都有“石婆庙会”,但是,由于被误解为“搞封建迷信活动”,虽然香火旺盛,但规模和成果不大。近年来,当地政府开始重视这一重大文化瑰宝的开发和利用。
公元前120年,即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南方云贵一带的南越国凭借当地昆明池(现滇池)浩瀚水域的天险,妄图阻挡大汉通向西南的道路,以形成与大汉抗衡之势。《汉书·食货志》载:“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目的是开凿一个人工湖“昆明池”来训练汉军的水上作战本领。修成后的昆明池烟波浩淼如天上银河,楼船往来穿梭,气势壮观。面对如此辽阔的水域,具有诗人气质而又痴迷神仙的汉武帝命人在池岸东西雕刻并立牵牛织女像,作为“天河”的标志。班固《西都赋》:“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昆明灵沼,黑水玄阯,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关辅古语》:“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这里的“左右”是有固定指向的,与我们今天看地图时所依照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不同。“左”在古代是东方的别称,如山东称山左,江东称江左;而以西为右,这是因为古以南面为尊,帝王听朝时坐北朝南,则东为左、西为右。昆明池之浩大,就连太阳从池中东升西落都像起落于大海之中。其实这种“象天”思想不是汉武帝的创举。秦把都城从渭北扩展到渭南时就宣扬是“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河。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引自
银河在我国古代也称天汉、银汉、云汉、天河,它寄托了古人无限美妙的想象。我们平常夜晚看到的银河,是银河系的密集部分在天球上的投影。银河系是宇宙中一个大的恒星系,由一千亿颗以上的大小恒星、行星和无数星云、星团构成,形状像怀表,中心厚,直径为十万光年。牵牛星,天鹰星座主星,一等星,俗称“牛郎星”;织女星,天琴星座主星,零等星,在牵牛星西北,两者隔着银河遥遥相望,距离约16光年。织女星表面温度10000℃,离地球约27光年,与传说中织女凄惨、冷清的境遇是截然不同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非常久远,《诗·小雅·大东》中已具雏形:“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报成章。腕彼牵牛,不以报箱。”春秋战国时期,牛女故事已趋完整成形。汉代是这一传说的辉煌鼎盛期,《古诗十九首》中有东汉人写牛女隔河相望的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遥远陌生的星球被人格化后赋予了爱情的魅力。
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把二者搞反呢?
西安晚报:http://epaper.xawb.com/xawb/html/2009-08/24/content_161420.htm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长安刘欢的新作喜上《西安日报》
- 下一篇:七夕如今还有谁在过? 庙会热闹商家却略…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